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2024届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天津 高三 模拟预测 2024-05-26 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与社会生活、世界史 、文化交流与传播、史学热点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 考古发现,后岗三叠层的下层是以红陶和少量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层是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上层是以灰陶和绳纹陶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这一发现说明(     
A.中华文明发展延绵B.商代晚期阶级产生
C.东方文明领先世界D.石器时代文化多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据记载,贞观年间,李世民联合朝臣对旧律作了重大修改,较之隋律“降大辟(死刑)为派者九十二”,“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李世民此举(     
A.消解了社会矛盾B.加强了君主专制C.完善了中华法系D.蕴含了德治理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据元朝《元统元年进士录》记载,蒙古人进士25人,其家族中蒙汉通婚者20人;回人进士12人,其家族中回汉通婚者7人;畏兀儿人进士5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4人;西夏遗民唐兀进士7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7人。该数据可用于说明当时(     
A.和亲现象在各民族中盛行B.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C.全面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D.民族交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4. 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决策权力的转移B.君权的空前强化
C.内阁地位的下降D.内阁的非正式性
2023-12-27更新 | 36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5. 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于天津设立津沪电报总局(中国电报总局前身),委派盛宣怀为总办,津沪电线通报后,经营四月,亏损巨大,后转为商办,陆续建成多条干线,并于光绪二十年开始,盈利显著增加。据此可知,中国电报总局(     
A.为兴办资本主义企业起了示范作用B.以实现自强为基本的目标
C.进一步扩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规模D.开启了西方科技的中国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6. 20世纪初,公园这一概念首次引入中国,“公园意味着公众所有,大家皆可享用,而花园和园林则蕴涵着它是皇家或私人财产”。1920年广州第一所公园兴建,至1934年共有中央公园、越秀公园、中山公园等八所公园。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A.自由平等观念成为时代主流B.广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C.近代中国建筑风格中西合璧D.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不断进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7.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于8月27日颁布《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各级学校之训练,应力求切合国防需要”。教职员及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可以就地组织战时后方服务团,但“不得以任何名义妨害学校秩序”。强调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办理方针,一切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这一举措(     
A.掩盖了国民党“以党治国”实质B.为民族复兴奠定了长远利益
C.是国民政府持久抗战的理论支撑D.使得战时教育得以正常运转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8. 1954年3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在各地开设储蓄代办所,即在机关、企业、学校、部队等单位内,委托其内部财务人员兼办储蓄,以达到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扩充储蓄机构。这一举措(     
A.有助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B.有利于积累工业化资金
C.确保了农业合作化的进行D.推动了国家货币的统一
2023-12-29更新 | 23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III)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9. 1982年宪法将“四项基本原则”确定为宪法指导思想,经过1999年、2004年两次修改,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在2018年修宪中,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入宪法。上述修改反映出(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不断调整D.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2023-12-12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省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0. 有学者指出,“正是希罗多德,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文明(     
A.注重周边交往B.源于东方文化
C.在交流中发展D.具有多元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D.殖民扩张的影响
2023-09-19更新 | 556次组卷 | 32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加入更多的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A.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B.男女平等逐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D.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3. 有学者指出,1992年153个国家和欧共体签署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02年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但在减排承诺方面,意大利、奥地利和东欧国家成员则不愿做出减排的承诺;非洲国家偏重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融资问题;石油输出国则关注全国减排行动对能源需求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在环境保护过程中(     
A.对重要资源实行国家管控具有合理性B.联合国未能发挥全球治理作用
C.国际关系领域存在着合作与利益冲突D.全球与区域间的合作日趋紧密
2024-01-17更新 | 271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4. 学者王玉哲说:“历史和史料不同:历史是讲发展过程的,是个有系统的整体;而史料则是一盘散沙,是零散的。打个比喻,‘历史’好像‘一吊钱’,用线绳把一个个零散的制钱穿起来,才构成完整的‘一吊钱’。”由此推知(     
A.历史是零散史料的集合B.史料必须重组才能成为历史
C.历史比史料内容更重要D.史料是历史必不可少的要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中谈到“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工业化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使我国不致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属品”。斯大林的这一思想(       
A.源自于卫国战争的现实需要B.意在探索新的工业化道路
C.突出强调经济独立的重要性D.完善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回顾从秦汉到近代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包含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其最基本的条件就在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自周初提出“敬德保民”或“敬天保民”的思想,之后发展为“民本”“重民”思想,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纵观思想文化史,兼综融合是其重要精神和传统。这样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以高度的凝聚力、坚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协同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也体现了思想文化对大一统社会的作用力。

——摘编自丁德科《略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   《大清一统志》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历经多次编修。康熙皇帝在给编修人员的谕旨中强调,要做到“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乾隆皇帝诏令纂修的“皇朝三通”,即《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一改“三通”以《禹贡》九州为纲的地理撰述格局,转而以当时的行政区划为编次,旨在展现清前期“非禹迹所能限”的辽阔疆域和“圣朝无外之治”。雍正皇帝认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早在《大清律例》制定之前,清王朝就将所行律令“颁行天下”,令外藩蒙古以及新归附的各地区民众晓谕遵行。全国大致统一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治理,施以教化,树之风声,“俾荒服之人,成昭法守,斯尤大同之郅治”。

——摘编自娄梦然《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大一统”的内涵及维护“大一统”的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及实践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商部的头等顾问官张謇条陈商部,并奏清廷获准于沿海7省组织渔业公司,以开发海洋渔业。翌年,张謇在上海创办江浙渔业公司,兼任经理。同年,该公司将一艘在青岛捕鱼的德国500马力蒸汽机拖网渔轮购买过来,命名为“福海”号,为我国近代渔业史上的第一艘渔轮。它在航行上不再依靠风力,生产操作上借助机械的传导,增大了网具,提高了捕捞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产安全。1912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在上海炮台湾正式成立,涵盖船舶驾驶、水产捕捞、水产加工、海水养殖、渔业经营等学科。

材料二   自20世纪初起,日本人不断侵入中国海域捕鱼,殴打、驱赶中国船只和渔民。社会各界强烈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中国近海及远洋渔业。1926年9月14日,北京政府颁布《渔业条例》,规定凡欲在领海及其他一切公用水面置定渔具、划定渔场经营渔业,须依该条例呈请核准。然而中国未出台有效渔业保护措施,他国尤其是日本对中国领海的侵渔情况依然严重。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洋法律制度仍不健全,缺乏实际操作性。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与日交涉,列强从表面上看是按照国际公法行事,但其实质是借武力实现对其政治、经济等利益的诉求,从而形成了严重不利于中国的政治局面。

——摘编自郭渊《民国时期的渔业政策和对南海渔权的维护》

材料三   1986年我国颁布了《渔业法》,它从法律意义上对我国延续数十年来以海洋捕捞为主的渔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从战略高度对渔业发展进行了新的定位,即以养殖为主。1993年国家提出进一步完善、规范渔业股份合作制,更进一步明确产权界定,明晰生产责任,极大地提高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2006年渔业补贴制度出台,政府逐渐加大了渔业资金投入。该政策的实行在降低渔业成本、减轻渔民负担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也为促进海洋捕捞产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更好地应对了国际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渔业现代化起步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准许组织渔业公司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渔业保护为什么充满曲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渔业政策的影响。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物质遗产”这一概念是由日语翻译成英语的,它来自1950年日本的一次立法活动。日语中的“文化财”概念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遗产”。1949年1月22日,奈良法隆寺金堂壁的大火成为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的直接导因。后来日本也将每年的1月22日定为“文化财保护日”。这部法律不仅针对有形文化财,同时提出要保护无形文化财,并为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持有者”建立了“人间(人类)国宝认证制度”。韩国在1964年借鉴并采纳了这一举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实践经验,于1993年创建了“人类活财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体系,要求各会员国建立本国的“人类活财富”体系,开展扶助民间传承人的活动,并多次组织各成员国举办“人类活财富”培训班。我国提出了本土化的概念——“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07年6月认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计226名。

材料二   20世纪末 21世纪初,UNESCO 部分官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

观点提出者
通过世代相传和复兴非物质遗产来保持其活力,就势必要求优先考虑在这类遗产的文化生态中承认和激励所属的社区、群体和传承人参与到保护的实践过程中来……确保相关社区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时任 UNESCO 非物质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
真正需要保护的是社会过程,而不是已经被制造出来的物品……但是西方的模式将所有的东西都转化为物品,如“知识”“生活形式”或“商业”。时任 UNESCO 文化部国际标准司司长林德尔·普罗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材料涉及个人、社区、国家、国际组织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事方,围绕其中任意一个或多个当事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与社会生活、世界史 、文化交流与传播、史学热点

试卷题型(共 18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5
材料分析题
2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2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中国近现代史
5,7,8,9
4
经济与社会生活
5
世界史
6
文化交流与传播
7
史学热点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商朝的统治及文化遗存 单题
20.65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单题
30.65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单题
40.4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单题
50.4洋务运动单题
60.4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单题
70.4全国抗战的开始单题
80.4一五计划单题
90.65中共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单题
100.4古代希腊文明单题
110.65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单题
120.65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单题
130.4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单题
140.65史学研究方法单题
150.65 斯大林模式 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60.4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70.4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三、论述题
180.4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