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汉朝陆海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中国的丝及丝织品等就不断通过中亚远销到西方,而西方却没有具有同等比较优势的农工产品与中国进行交换。有人推算,1571—1821年,拉美运抵马尼拉的白银达4亿比索,主要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然后运往拉美出口,由于生产水平的落后、航海技术的欠缺、交通的不发达,古代的国际贸易主要是为皇家贵族服务。从17世纪20年代起,咖啡、茶、糖逐渐成为英国人喜爱的日用食物。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绝大部分年份中,所购买的茶叶都占其从中国总进口值的一半以上。这些东西从生存角度来看并非必不可少,如非生活水平改善,它们不可能成为一般家庭的必备品。从18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茶叶占荷兰人进口中国商品总值的70%—80%,有些年份甚至超过85%。从广东十三行出口的最重要的商品也是茶叶,通常一担茶叶(重百斤)的利润为4至5两银子。丝茶贸易地位的互换不能单纯视为中国两个出口货品的消长,内中包含深巨的“历史意义”。哈孟德夫妇指出,丝绸让位给茶叶表明:“在横过大西洋或是绕过好望角行驶的船舶上,所运的货物不是为宫廷或教堂而是为小巷和农户而预定……这一天的到来,标志着世界进入近代体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丝绸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贸商品结构出现丝茶易代的原因。
2024-01-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2年,日本在华经济调查人员于上海出版日文版《清国通商综览》,该书目录中就有“金融”一词。1898年,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提到“金融机关渐渐通行”。1899年6月,日本人河濑仪太郎在《湖北商务报》编译日文《设立日清银行之要》,文中说:“欲振张日清贸易……不可不具备金融(金融二字犹言流通金银)机关”。该年7月,在日本横滨出版的立宪派《清议报》发表译文《俄国募集铁道公债》,文中提到,“当先查金融市场情形为要云”。1901年,湖北留日学生监督钱恂指出:荷兰银行“以扶育府民事业为目的,故每便于市上之金融(犹上海市俗称银根)。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撰文指出,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大都市“遂为全地球金融(谓金银行情也)之中心点”。从1903年后,“金融”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无逸在《中国金融之前途》一文中论述了浙江金融实际受上海金融控制,上海金融实际上又为外商银行控制,为了中国金融界的安全,中国应发展自己的金融机关,该文54处使用“金融”。《杭州金融机关组织表》还列出了杭州票号、银号、钱庄的店名及经营内容等情况。

——摘编自孙大权《“金融”一词在中国近代的起源、演变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金融”一词在华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金融”一词在华传播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4-01-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优生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