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语言文字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桥梁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字的传入和广泛使用,对朝鲜半岛和日本文化的建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倘若没有汉字的影响,东亚必然不会成为世界文明中如此独特的一个整体。”

——摘编自李铭娜、武振玉《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衰退与重建——以汉字的地位变迁为视角》

材料二明清之际,有别于拉丁字母的方块字引起了西欧人的广泛兴趣。他们创造了汉字记忆术等独特方法,还编写了很多汉语教材,如《西国记法》《通用汉言之法》等,由此逐步了解中国,学习和研究悠久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严靓雯《明清时期来华西方所编汉语教材中的汉字教学研究》

材料三以下为近代汉语中引入的部分外来词:

德律风(电话,英语)、咖啡(英语)、马达(英语)、逻辑(英语)、芭蕾(法语)、苏维埃(俄语)、主义(日本改动汉字原意,音译英文后缀—ism)、社会(日本改动汉字原意,翻译英文society)、吨(日本用自创汉字音译英语)

(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字的传播对东亚文化的建构发展的影响,分析汉语引起西方人广泛兴趣的原因。
(2)据材料三,提取一项有关近代汉语外来词引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唐以降,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通道。由于北方民族的兴起和立国,遮断了中原特别是南宋通往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使陆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哈里发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横空出世,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从诞生之日起便有重商血统,地理位置处于波斯湾、地中海和印度洋交汇处,阿拉伯商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信使。南宋工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陶瓷、丝绸等手工业产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使农商并重的经济结构初步成型,迫切需要找到外贸出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美洲和取道好望角而至东方航线的发现意义重大。葡萄牙人以欺骗手段获得在澳门的驻舶贸易权;西班牙大帆船贸易发展迅速;荷兰占据台南,逐步形成新的贸易图;法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但到19世纪初叶,这些先前对华贸易的重要国家却退出中国市场。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长期的恶性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大部分欧美国家已无法获取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茶叶交换,只得不情愿地淡出中国市场。而英国在印度启动大规模的鸦片种植购销政策和垄断专营制度,鸦片成为英国人交换中国茶叶的主要替代品。

——摘编自郭卫东《19世纪初叶欧美国家对华贸易反差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导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列强对华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06-07更新 | 19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中学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B.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D.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2023-05-10更新 | 1130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下图),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2023-04-29更新 | 922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于17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当时的广告重在宣传饮茶非同一般的益处,几乎将其视   为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 —— 后来的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 —— 喜好饮茶, 饮茶在宫廷中蔚然成风,贵族受其影响亦加以模仿。至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中产阶级   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据C.H.丹耶在1893年认为“茶甚至成为农业劳动者的   经常性饮品”。176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数量已达4,425,731磅,1784年进一步增   10,148,257磅。走私数量也颇为惊人,有人认为走私茶占有2/3市场。英国人的饮茶偏好   18世纪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社会中存在专门人士对饮茶时添加砂糖与牛奶(乳类)进行了精细化探究。“下午茶”在英国社会白渐流行起来。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材料二   17世纪,海牙市政府每年召集一次社区免费聚餐,据账单可知就餐者曾消费茶叶、烟丝等。“茶馆”一词已经在17世纪末荷兰政府实施的茶叶及咖啡税的一些相关规定中被经常提及。到19世纪后期荷兰出现了茶叶包装生产厂,其流程已经出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作   业。在品茶新时尚的带动下, 一部分人热衷于收藏新颖茶器, 一些富裕家庭乐于建筑别具风格的茶亭。这一热潮同步于当时欧洲长时间流行的“中国热”(China craze)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饮茶之风在英国流行的因素及本土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饮茶对荷兰的影响。
6 . 茶文化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使者。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在南宋留学期间从禅寺质朴的饮茶方式中有所领悟,便把茶带回日本九州地区培植,期望在日本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当时的日本佛教已基本完成本土化,并衍生出日本独特的佛教宗派。依托于佛教的茶文化也得以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形式茶之汤。“茶禅一味”恰是对日本茶道与佛教文化这种共生关系的最佳写照。1214年,荣西将自己所著的《饮茶养生记》进献给当时的镰仓幕府将军源实朝,该书受到其推崇,日本本土的茶文化得以从佛教界走向武士阶层。此后,幕府将军中喜爱茶道者辈出,如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将自己隐退后的居所命名为“同仁斋茶室”,这是日本最早的书院风格茶室。

——摘编自张博《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材料二   17世纪末,茶叶随同欧洲移民一起来到美洲大陆,并很快成为广受移民欢迎的饮料。1784年,美国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商船首航中国并运回茶叶等物资,开创了中美茶叶贸易的时代,推动了饮茶之风在美国的兴起。日益频繁的茶叶贸易活动也大大促进了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美国的饮茶习俗主要是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其中最流行的是速溶冰茶,它在速溶茶的基础上,通过加柠檬、白糖、新鲜果汁、牛奶、可可等调味品配制而成,最后加冰水冲饮,一般作为夏季清凉消暑、止渴提神的冷饮。其消费量仅次于可口可乐,被称为第二号软性饮料。

——摘编自黄敏《中美两国茶文化特点及比较》

(1)概括古代日本茶文化和近现代美国茶文化的异同。
(2)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重要意义。
2022-10-21更新 | 203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