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清末使用的新教科书里有“社会”一词。小学生知道有“人”、有“家”、有“国”,却不能理解“非国非家”的“社会”一词,老师以过去演戏、救火一类的“会”和“社”来解释,反复讲了一礼拜还是没讲通。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A.思想解放历程的艰难B.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教育近代化尚未开启D.废除科举势在必行
2 . 1594年,利玛窦完成的《四书》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向世界展示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到18世纪,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把儒家思想中的德治与政治相结合的伦理、无神论的哲学观视为“天赐的礼物”。这表明(     
A.传教士来华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B.儒家宣扬的理想政治具有科学性
C.儒家思想为欧洲思想解放提供了借鉴D.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得到发展
3 .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华期间,他“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这表明利玛窦上述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西学东渐B.减少传教阻力C.融入中华文化D.研究儒家思想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715年起,沙俄东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总计有18个。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茶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甚至陪同俄国茶商深入中国内陆的产茶核心区域。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俄国贵族的茶仪十分讲究,出现了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该茶炊的用具由铜制成,工艺精美,茶碟别致。贵族们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用时嘴唇须咂咂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具也很多。俄国贵族阶层的饮茶礼仪相当烦琐拘谨,有点夸张做作,而且也学习西欧国家贵族们附庸风雅之风,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

——摘编自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等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入侵的日益加剧,外来茶叶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茶叶产量较少,出口价值下降,许多茶叶产业趋向萧条甚,至濒临破产,中国茶叶对外贸易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大战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茶叶出口面临更大的问题。虽然中国茶叶 在近代社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冲击,但在问题的背后,茶叶的对外出口在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及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明《对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俄国茶文化繁荣的表现并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茶叶经济效益降低的原因,并分析中国茶叶持续对外出口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思想和阐释空间的百家争鸣,是有其物质形态为依托的,否则争鸣无处承载。百家争鸣的诸多核心人物,均以私学为本,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机构,招揽天下人才,传授弘扬本学派思想。学派以思想领袖式人物为标志。百家争鸣时期,以孔、墨、庄、荀等为代表,各种可以称“子”称“家”的思想体系,皆为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与学问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和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为中华学术文明的整体结构与衍变上升奠定根基。

——摘编自张江《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材料二   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明清时期,大批耶稣会等教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发生了长达百年的“礼仪之争”。伴随着欧洲和在华传教士卷入争论,很多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风俗的报道涌入欧洲,不少中国典籍也被翻译过去。人们由此知道了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儒学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当时欧洲人都以为中国民族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民族”。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将神学蒙昧以及以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专制押上了“理性法庭”,而启蒙思想家大多曾受教于耶稣会学院,比一般人更为了解和熟悉中国,因此,当他们充当这个“法庭”审判员时,被世人视为理性主义的中国哲学就被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

——摘编自陈卫平《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苦难史,对外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则面临黑暗的军阀统治,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发岌可危。出于反帝反封建的迫切需求,也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以及部分知识分子对文化之觉醒与思想之启蒙对国家振兴重要性的认识,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自省转向文化自信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而又伟大卓越的漫长发展历程。

——摘自薛朝广《基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信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载体。并指出“这些学派”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把“中国哲学”“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此时中国其他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