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6 道试题
1 .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式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这些巡回演出(       
A.推动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B.促进了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C.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文明格局D.开创了异地文明交流新形式
2024-04-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他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斯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菜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它们普遍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300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依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为巩固帝国统治采取的措施。
(2)比较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相同点。谈谈你对战争与文明交流的认识。
2024-04-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亚历山大在希腊本土主要以科林斯联盟的身份进行统治。在马其顿,他保持国王的身份,但同时也让臣民拥有一些传统的权利。在埃及,他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对于比较顽强的腓尼基诸城邦,他只要求诸城邦做附庸。亚历山大实行这一统治策略旨在(     
A.为希腊文化扩张扫清障碍B.缓和帝国内部矛盾
C.维护各地本土文化独立性D.促进区域文化融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我们从马其顿转向更广阔的世界就会发现,以利他主义或哲学的目的来混融文化绝非亚历山大的意图,但是他行动的结果却造成了文化的混融。在帝国的不同地区,这种混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在马其顿的领导之下,城邦国家仍然以自我的方式继续着……有些城市非常繁荣,尤其是帕加马,发展了堪与亚历山大里亚媲美的文学和艺术。

——理查德·斯敦曼《亚历山大大帝》(1997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2024-04-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华文化在交流传播中融合新因素,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是东西方古代文明融汇内容最为多彩、成果最为丰富、影响最为强烈的时期。因为阿拉伯——唐宋元在时间上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古中国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之间。阿拉伯人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而这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鼎盛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长安空前繁荣,各国使臣、商人云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迫切汲取先进文化,出现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翻译活动,逐渐形成“拉丁文化是西方的,中国文化是东方的,而阿拉伯文化却两者兼备”的局面。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三   在近代中国整体落后西方和政府腐败没落现实面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觉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一系列革新运动。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

——摘编自史向军、易鹏《论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力量及代表人物,说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革新运动,简析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2024-04-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英国学者威尔斯认为:“蒙古征服之伟绩,在历史上诚足称最者矣,亚洲与西欧之间至斯会一度交通,了无阻滞,教皇之使臣,来自印度之佛徒,巴黎、意大利及中国之艺士,东罗马及亚美尼亚之商贾,皆与阿拉伯之官吏,波斯、印度之天算家会合于蒙古王庭。”由此可知,蒙古西征(     
A.改变了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B.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C.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D.引起了东西方间的宗教冲突
2024-04-2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公元前4世纪末之后的300余年间,伴随着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以及遥远的东方穿梭的商人、使节、雇佣兵和朝圣者,希腊的风俗和价值观迅速传播。希腊语在这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世界中也成为通用语言。这(     
A.表明希腊文化领先东方文化B.消弭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C.有利于不同文明的深度融合D.促进了欧亚大陆的持久和平
2024-04-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刺子模,随行带有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从不花剌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据此可知,成吉思汗西征(     
A.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B.导致了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C.直接摧毁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D.是欧洲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2024-04-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元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时,在波斯境内,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立国于马三德兰地区(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的木刺夷国: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其西还有叙利亚国。此三国彼此不相声援,地位孤立。其中木刺夷人屡劫蒙古商旅。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该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     
A.以复仇为由,蒙古军直抵黑海北岸B.经草原丝绸之路,打到多瑙河流域
C.促进了不同地区商贸交往D.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则有关马车的考古发现

哈萨克斯坦卡拉塔乌山脉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时间距今4000年左右。这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与甲骨文的“车”字完全一致
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及小双桥等商代早期遗址,均未发现马骨及两轮车辆遗存;目前尚未发现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国境内的畜养家马与战车的遗迹
商代晚期的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与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发现的车马坑,马车构造与殷墟所见相同;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且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
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已远超中亚、西亚地区。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

——据于成龙《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等整理

材料二   商周时期,站在战车上作战的“甲士”多是奴隶主贵族,而由“众人”“多臣”“庶民”等组成的步兵附属于战车部队。史载,前633年,晋文公“作三行以御狄”,其中“行”是独立的步兵建制。前541年,晋国魏舒在对狄人的作战中“毁车以为行”,把车兵的行军队形改成兵步的战斗队形。到战国时期,各国的步兵人数已达数十万甚至百万。有学者推测:“战车自秦代已退出历史舞台,被骑兵所替代。”后来,人们在秦始皇帝陵二号陪葬坑中发现了大型车阵,这向世人展示了秦代战车编制、装备、战术方面的丰富信息。秦代的轻型战车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并渐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它和骑兵、弩兵等精锐兵种处在同样的重要位置,在战场上发挥着其他兵种无法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岳南《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后期马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代到秦代战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4-04-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