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帝制终结,民国肇建。民国政府与清皇室就宫殿建筑使用、古物保管以及移居颐和园等诸多问题进行多次磋商。最终,清皇室答应将紫禁城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三海(南海、中海、北海)移交民国政府,并议定将奉天行宫(今沈阳故宫)和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所藏古物及陈设品移运北京,作价收归民国,存储于博物院。1924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率军倒戈回师北京,于115日限令溥仪出宫,并立即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着手清理清宫的公产、私产,其所有应归公产者,备充图书馆、博物馆之用,藉彰文化而垂久远。自19241224日起至1930324日止,清宫物品点查共计用时五年有余,陆续印行《清宫物品点查报告》628册,登记各类物品约117万件。随着清宫物品点查报告的公布,社会各界参观故宫的需求日渐增多,尽快筹建图书馆、博物馆逐渐被提上讨论议程。故宫博物院开幕典礼于19251010日在乾清门隆重举行。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故宫博物院的开放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大发展。

——摘编自徐婉玲《紫禁城六百年:从皇宫到博物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故宫博物院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汉斯·斯隆爵士开启了国家收藏的大门。他的慷慨捐赠促成了大英博物馆的成立。大英博物馆虽是国家机构,但从成立到19世纪初,国家的钱包没有对丰富大英博物馆的珍藏掏过一分钱。到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作为帝国文化的载体发展到鼎盛、国家开始重视博物馆的建设、议会对博物馆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扩充国家的收藏,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严厉的参观规则得以变更,准入卡制度被废除,使之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埃及古物部、古代近东部和希腊、罗马部都在此时建立,这三部分的藏品反映出英国对他者的文化霸权,突出英帝国的优势地位,英帝国的现代与东方的古老鲜明对比,英国民众身为富国子民的优越心理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摘编自谢小琴《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

材料二   中国近代植物馆最新由西方殖民势力引入。1905年,张謇提出“夫近今东西各邦,其所以为政治学术参考之大部分以补助于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苑”,建议创立博物苑,以此“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他将用于通州师范实践基地的植物园改建为南通博物苑,开启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南通博物苑的建筑特色在于馆、园一体,是古代苑囿与近代博物馆的结合;在藏品分类上,按照当时西方博物馆的分类原则分为历史类、艺术类、教育类和自然类;观众定位于本学校之人,更着眼于外校与其他团体,以“广地方人民之认识”张謇还认识到文物“私藏”不利于文物的传承,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建立观众对中华民族文明的理解,培养爱国之心。晚清时期的中国博物馆中,南通博物苑是真正参与到社会改良、推进社会改造进程之中的博物馆。

——摘编自赵翀《晚清时期南通博物苑与西方博物馆教育实践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变化,并分析其发展到鼎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通博物苑建立的特点与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