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1 道试题
1 . 下表为庐江古代行政区划层级演变表(摘编自《庐江县志》)。据此可知(   )
时期秦汉魏晋隋唐初期元朝明清
演变秦置九
江郡、庐
江郡
建安五年,庐江郡又迁治后皖(今怀宁县)隋以州统县,废郡为庐州,置庐
江县,辖潜山龙舒等
宋置庐江无为军,先属淮南路后属淮西路属无为州,后改属庐州 路,隶河南
江北行省
明隶庐州府,清 顺治时庐江县属 江南布政使司庐州府 。
层级郡县二
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路)、州、
县三级制
省、路、府
州、县多级
省、府、县三级
A.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日趋严密B.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中央对地方管理模式固定不变D.县级行政级别相对稳定
2 . 魏文帝时期,“州、郡皆置中正……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颁行之初“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逸风”;但这一制度随时间推移却出现了一些弊端。下列诗句与这一制度出现的弊端相关的是(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B.“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023-02-1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广东卷)
3 .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利归公上而外权削”。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长官替朝廷镇守地方,“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主要表明(     
A.中央和地方权力之争长期存在B.中枢决策权力发生异变
C.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日趋理性D.地方行政体系走向成熟
4 . 内阁在明成祖初设时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宣宗时获得票拟权,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台阁”;清朝虽仍设内阁,但权力已明显不如明代,所谓“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枢机构的日益完善B.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C.政治民主化趋势加强D.中央决策机构受冲击
5 . 晚清同光年间,军机处职权有所变化,在内外奏折、题本、秋审黄册等重要文书上预先拟旨;在官员任用上不再呈递空名谕旨,而是对各部尚书等开单请简,还取得了各省密考折片单的阅看权。这表明(     
A.君主羸弱事权下移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汉族官员权力提升D.军机处职能定位改变
2023-02-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大湾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渐确立,而原有的三公九卿体系仍然保留,出现了中央职官体系的双轨制特点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央职官体系具有过渡性B.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C.三省掌握国家最高决策权D.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
7 . 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B.制度化导致因循守旧
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8 . 西汉时,朝廷的主计机构是丞相与御史府。皇帝想要向郡国上计吏了解情况,则要遣近臣问询。东汉初年,计吏到京向司徒、司空上计后,还要面见皇帝应对提问,还有可能被授予官职,部分计吏还要负责转呈刺史的奏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A.察举选官制度日益完善B.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优化
C.官员考核程序渐趋复杂D.郡国计吏获得了监察权
9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下列选项能为此提供史实依据的有(     
①汉武帝设立中朝     ②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④明太祖废除中书省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0 . 汉代的丞相,渐渐为皇帝身边的尚书所取代;至曹魏时,尚书省正式成为丞相府,又复为中书所取代:再往后,门下侍中又渐掌实权。”这一变化旨在(     
A.加强专制皇权B.相权制约皇权C.完善官僚机构D.提高行政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