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中世纪晚期,欧洲诸多君主国,统治者往往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厅和温莎城堡就是其中的典型。其主要用意是
A.与教会争夺城市控制权B.宣示王权合法性以加强王权
C.争取新兴市民阶层支持D.保护中世纪欧洲的文化遗产
2022-05-14更新 | 1190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亚瑟王传说是公元5世纪时的英格兰国王,他是否真实存在过,至今尚有争议。但他的事迹在12世纪以后被吟游诗人不断地传颂,其中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的《亚瑟王之死》,在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这一现象(       
A.反映了英国人民强化王权的愿望B.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
C.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D.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022-05-10更新 | 1652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如图为1215年签署的英国法律文件,文件规定不经臣民们一致同意,国王不得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这些规定体现了
A.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B.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C.议会与国王实行集体统治D.王权有限原则
2022-05-04更新 | 445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751年,罗马教皇派大主教来到巴黎为丕平(751-768年在位的法兰克国王)加冕,这意味着世俗政权需要来自灵学的批准。754年,丕平把罗马周围的大片领土划为教皇辖区,形成了一个“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但教皇所居土地是由世俗政权奉献的。上述事件
A.显示了君权高于神权B.是后来神权与君权斗争的根源
C.二元政治格局的必然D.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5 . 11世纪初,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每当提名新主教时,首先接受这位主教的臣服与效忠,然后授予其象征宗教权力的权戒与权杖,再使其正式就职。这反映出在英格兰
A.天主教会变相控制世俗力量B.王权对教会的控制有所加强
C.宗教权力已经失去实际意义D.王权与教权的矛盾逐渐消除
6 . 10—14世纪,法国加佩王朝国王本应享有的权利,很多被地方上的大封建主所篡夺,但国王仍享有某些特殊地位:如国王名义上是最高一级封君;可以在兰斯大教堂举行加冕礼和涂圣油仪式,使王权获得神授的性质;在教会支持下为王子行加冕礼,以保证王位世袭。这些特殊地位(       
A.有利于法国王权的强化B.使国王获得最高政治权力
C.打击了封建贵族的势力D.反映了王权对教权的依附
2022-04-27更新 | 1748次组卷 | 31卷引用:东北三省四市暨沈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英王此举
A.掀起了西欧宗教改革的浪潮B.冲击了欧洲封建王权的统治
C.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D.激化了议会与国王间的矛盾
8 . 14~15世纪,欧洲市民阶级虽然无力摆脱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束缚,但他们却有一件对付教俗封建主的强有力武器——货币。对此,马克思指出:”国主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马克思意在
A.描绘市民对个性解放的要求B.赞扬法国巴黎人民的民主革命精神
C.抨击世俗王权的专制和腐朽D.揭示欧洲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
9 . 17世纪欧洲地图制作盛行,比如尼德兰等低地国家通常会顺着其领土的轮廓将地图描绘成一只雄狮,而法国则流行着“四方”“五角”“六边形”的几何理念。这表明当时
A.商业革命推动着地图产业的发展B.王权力量已成为民族国家的代表
C.宗教战争改变了欧洲的地理疆界D.几何学成为科学革命的实质内涵
2022-03-31更新 | 520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12世纪初,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将陪审制度引入国王法庭,取代原始的神裁法,并允许自由民将讼案直接上诉到国王法庭。陪审制度既巩固了地方共同体对于司法裁判权的参与和控制,也大大增强了普通人对于王室管辖权的认同感。据此可知
A.陪审制度的推行促进王权扩张B.国王法庭取代了庄园法庭
C.陪审法庭旨在维护自由民利益D.英国的司法体系得以建立
2022-03-29更新 | 1135次组卷 | 17卷引用:高频考点47王权、教会与城市-【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三辑)(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