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乡村建设倡导者之一的梁漱溪将此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但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梁漱溟进而分析了造成“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断……总之,从心理上根本合不来”。

——据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及《梁漱溟全集》整理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选择任一理论或实践实例来评析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06-27更新 | 2003次组卷 | 11卷引用:专题04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层秩序重构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晚清民国时期主政者自上而下推行“地方自治”的努力,因传统势力的阻挠而归于失败,复兴“保甲制”的努力亦终究无法整合基层社会。于是中共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走上了一条自下而上的基层再造道路; “政党下乡”所运用的组织化动员治理技术,在满足农民土地诉求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主体 价值感,进而萌发对中共组织的认同感。

——摘编自郭为桂《“组织起来”: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变迁》

材料二   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因此,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的科学发展和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建设,需要扩大有序民主,健全三级联动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公 共服务,完善多元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构建融合统一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多元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建构同心多圆的 农村民主管理生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战略。

——摘编自陈荣卓等《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基层失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治理的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