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提出了“讲求有用之学”“讲求实学”的同时,确立“不废经书”为科举改制的宗旨。刘坤一的这些建议旨在
A.顺应政治现代化趋势B.促进传统文化近代化
C.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抗拒学习西方的潮流
2 . 美国学者罗兹曼对于一项制度改革总结评价时就说:“虽然原有的一套功名头衔还和过去一样,但现在要得到这些名分则要接受新的学校教育,学习新的知识。这意味着中国在能力报酬和认可方面,发生了永久性的制度变化。”这项改革(     
A.新旧交替引发巨大社会动荡B.回应了日益强烈的立宪呼声
C.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D.适应了选官制度变革的需求
3 . 清末新政时期,农工商部等强调官员需要专业知识,将本部新官员的主要来源定位于学堂毕业生、留学生,或虽有旧学背景却有出洋游历经历者。1905 年科举制废除,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这说明晚清政府(     
A.调整选官制度适应社会变化B.为启蒙民众思想进行改革
C.从此彻底地摆脱了内外困境D.正式确立近代公务员制度
2023-01-04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伴随科举制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标志近代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是(     
A.加设经济特科B.设立学部C.实施新政D.废八股,改试策论
2022-11-17更新 | 470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关于科举和教育领域变革事件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②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④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
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
6 .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近代以来,科举制度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相互博弈,最终被废除。

材料一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上奏(1864年)

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二   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光绪诏令(18986月-7月)

朝廷……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清政府诏书(190592日)

材料三   在这个制度(科举制)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

(1)材料一中,李鸿章、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他们完善科举制度建议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清政府对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科举制作出上述评价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废止与近代文化的关系?
2022·湖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原创)选官用人与晚清国家治理

材料   “用人行政”一向被清朝历代皇帝视为掌控全局、巩固统治基盘的国家要务,选官则是用人的基础。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从道光末年到宣统帝溥仪年间,晚清选官用人的倾向,呈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变化: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始到甲午战争前,清廷为因应变局,以坚忍任事为新标准,破格任用官员,突破了吏部循例按格的铨选规制,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荐者徇私枉法、保举过多过滥而弊端重重。

第二阶段,甲午战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各用人部门除延续注重官员任事能力外,特别强调对西方分科治学中专门知识的重视,热衷选调与征用留学生及国内新式学堂毕业生,所谓“趋时之子,竞谈洋务,高官厚禄,反手得之”。

第三阶段,在清末新政中,各部院和地方大员摒弃了隋唐以来选材用人重视人品道德和对圣贤义理进行阐释的传统,优先选用新式人才,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逐渐把专门知识、专门技术作为选官用人的主要标准。

——摘编自关晓红《晚清选官用人之标准与新趋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选官用人呈现的新趋向。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晚清选官用人沿革的三个阶段中,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2-05-23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湖北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2023-01-07更新 | 2994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天津卷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清时期,“士绅”凭借私人威望与能力辅助地方政府处理各种临时性公共事务如教育、治安等。19世纪末20纪初,“旧吏多裁,今之教育、警察机关,多为本县之士绅”。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流动B.革命风潮加速传统社会瓦解
C.西学东渐造就新型教育体制D.制度嬗变推进权力主体变迁
10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认为留学生只是通夷言夷字;20世纪初,清政府专门组织留学生考试,根据考试结果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并分配相应官职。这一变化说明
A.新式教育体制全面确立B.欧美留学风气日渐兴盛
C.传统选官制度不合时宜D.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