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诗经·周颂·我将》曰:“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该诗作为《大武》一成的歌诗,表达了(     
A.武王出征以牛羊祭天帝祈求保佑B.武王继承文王遗愿讨伐商纣的残暴统治
C.武王不忘天命希望早日安定天下D.武王出兵前祭祀文王祷告上天敬求保佑
2024-02-2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南粤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后期,齐国管仲学派提出“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大治”,又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这说明管仲学派(     

A.主张刑主德辅B.强调严刑峻法
C.倡导礼法并用D.认同礼法合一
3 . 《春秋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临终前态度转变说明了(     
A.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舍宽取猛是救世之需
C.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D.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2024-01-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西周统治者不再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而是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表明该时期(     
A.政治领域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B.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C.统治思想有敬德保民的民本色彩D.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2023-12-11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法家争论不休。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上述言论表明儒法之争的实质是(       
A.敬天保民B.富国强兵C.德治与法治D.人性的善恶
6 . 《周礼·地官》载,作为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据此可知(     
A.乡保留了浓厚的血缘宗法关系B.政治教化由来已久
C.儒学成为基层教化的重要内容D.官府垄断西周教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8 . 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B.法制观念初步形成
C.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D.礼法并用治国思想
9 . 公元前536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的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以此作为国家的常法。此后,郑国庶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据此推知,子产铸刑鼎(     
A.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B.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C.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D.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神权统治的思想B.统治阶级的等级意识
C.天人感应的思想D.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2023-05-19更新 | 318次组卷 | 28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华赋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