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的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B.极力排斥社会阶层流动
C.放弃重建礼乐制度D.重视基层民众伦理教化
2 . 公元前513年,晋卿荀寅在赵鞅的协助下,收缴民间铁器,熔铸成鼎,将当年范宣子时代所制定的法度立于鼎上,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遭到以孔子为首的一批儒家先贤的唾骂。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治理逐渐转型B.政府实行冶铁官营政策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法治成为主流治国思想
2022-11-16更新 | 39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金科大联考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主张“禁暴止乱”,他通过“铸刑鼎”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刑条的特权,既强调治国要“齐之以礼”,又重视“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这反映了当时(     
A.儒法一体观念普及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法治思想有所发展D.礼乐制度趋向崩溃
4 . 天是中国先祖所信仰的神明。西周时期,“天”被说成是最终的裁决者,但“惟命不于常”,天命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天命改变与否的关键就是看是否保民,看民意如何。这反映了在古代中国(     
A.民本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B.天命观发生根本变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性让位于人性
2022-09-16更新 | 476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2022-07-24更新 | 2368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慎法、察务。”据此可知,商鞅主张(     
A.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B.要通过法律实行善治
C.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D.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
7 . 《尚书·周书·吕刑》说:“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荆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材料表明当时(     
A.封建刑罚极其严苛B.法律条文比较详细
C.阶级矛盾十分尖锐D.法家重视法律制定
2022-07-02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这一转变促进了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的形成B.传统家族社会的解体
C.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D.社会风俗根本性变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夏商之际已经出现了以贵重金属来抵赎刑罚的赎刑制度。根据《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墨刑赎铜六百两,劓刑赎铜一千二百两,剕刑赎铜三千两,宫刑赎铜三千六百两,大辟赎铜六千两。这种制度
A.受“德主刑辅”思想影响B.使青铜制造技术得以提高
C.成为封建司法腐败的开端D.有利于保障贵族官僚特权
10 . 西周时的一些法律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治国的基本理念。《康诰》围绕治理殷商遗民展开论述,是西周对当地治理者康叔的教诲与命令。其中主张“敬明乃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以及“要囚,服念(反复考虑)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这一思想反映出西周
A.约束统治者私欲以“以德配天”
B.法律程序流于主观判断尚不健全
C.反思殷商统治而主张“明德慎罚”
D.为巩固统治以“明德”限制地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