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西周时期,既有国学,又有乡学。国学的主持者是大司乐,是国家的礼官,负责祭祀与典礼之事;乡学主要由大司徒来管理,大司徒管理下的小司徒、乡师、乡大夫等官员也是各级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这说明西周时期的教育(     
A.已经过渡到平民教育B.具有官师合一的特点
C.基本是原始教育遗留D.开始出现了私学雏形
2024-01-2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历史试题
2 . 商人在祭祀祖先时,大量使用马、牛等动物,还普遍使用人牲,多者达数百人;周人废除了用人牲祭祀,并以其为非礼行为,祭品数量和种类也大为缩减。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宗法血缘关系淡化B.执政理念发生转变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神权与王权的分离
2024-01-01更新 | 3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到战国时期政府才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
A.军事战争的需要B.社会秩序的维护
C.官员选拔的便利D.专制皇权的加强
2023-12-2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2 中西方法律教化与基层治理(5大核心考点+90道高频考题)
4 . 战国时期,法治是一种集刑罚、奖赏、内政、外交、军事、商业、权谋等手段的系统化、制度化的治理方法,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也;以战去战,以刑去刑”。这反映出(     
A.百家争鸣的积极作用B.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法治适应了时代需求D.民本思想为各国接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春秋初年,齐国国相管仲率先将国君所立的“法”作为一种新的行为规范从“礼”中分离出来,树立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统治模式。管仲此举意在(     
A.践行依法治国B.完善分封宗法体制
C.维护统治秩序D.强调执政为民理念
6 .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的观点。同时,他还提出礼义廉耻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治理智慧,是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这表明管仲(     
A.重视维护伦理秩序B.主张用法律解决争端
C.具有德法并重思想D.注重法治体系的完善
23-24高二上·江西·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说文解字·刀部》:“刑,罚罪也。从井,从刀。”“刀”表示古代的一种兵器。《越绝书·记地传》中说:“‘井者,法也。’井训为法,故作事有法谓之井井”《荀子·儒效》中说:“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春秋至两汉时期的刑罚(       
A.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度B.维持了社会等级秩序
C.已将法家思想作为指导D.是治国理政的主要手段
2023-12-16更新 | 8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先秦时刑法被贵族统治者掌控而不对民众公布,他们担心一旦公布刑法,就丧失了任意生杀予夺的权力。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将法律条文公布于众,使用刑有依据和准则。随后,其他诸侯国也不得不公布刑典。这反映了(     
A.郑国法律条文相对成熟B.治国方式变革势在必行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9 . 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已不再狂热与盲目地崇天敬神,他们逐步将关注的重点由天上转向人间,把“德”作为评判礼制施行的重要标准。由此可知,这一转变(       
A.反映周人宗教意识的淡化B.受到儒家仁德观念的影响
C.凸显世俗政权的人文关怀D.为代商而立提供理论基础
2023-11-30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如表所示为部分典籍中有关春秋时期的治国见解。据此可知,当时(     
文献见解
《国语·晋语八》“威与怀各当其所,则国安矣。君治而国安,欲作乱者谁与”
《管子·任法》“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
A.诸子的政治观趋同B.德治思想深受推崇
C.君权出现强化趋势D.官僚政治发展成熟
2023-11-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