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法虽然是以代表贵族利益的《十二铜表法》为成文法开端的,但却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时期的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社会的公民,其内容主要规范的是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很少规定公民个人财产关系。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罗马社会矛盾呈现出新的变化,万民法应运而生。万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与来自罗马社会之外的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之间的商贸关系,即主要规范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权和债权关系,程序方面主要是规范贸易纠纷与财产纠纷等民商事纠纷,有关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内容涉及较少。具有悠远历史的罗马法形成了较为全面、成熟、深刻的思想与体系,因而其成型的法律理论为其他国家所称道并延续,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理所当然地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并改进。可以说,罗马法是当今现代民法的历史渊源,不仅有具体的法学理论、法律规则延续至今,一些总括性的原则、法理精神也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对许多国家均有深刻影响。

——摘编自李笑玥等《〈民法典〉对罗马法的借鉴与回应》

材料二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这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

——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内容彰显了对过去在特殊立法中作出的精确立法抉择的尊重,加强了中国法和罗马法之间的纽带,并为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作出了兼具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贡献。这一切都没有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法律特征和基础。

——摘编自[瑞士]Martino Emanuele Cozzi(陶然,翻译)《〈民法典〉中的罗马法轨迹》

(1)根据材料一,概述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编撰《民法典》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法治文明建设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律儒家化是指儒家所倡导的礼的精神和有时是礼的具体规范,被直接写入法典,与法律融合于一体的。这一过程始于汉代,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深化。公元653年,《唐律》制定颁布,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最终完成。道德习俗(礼)以实在法(法)的形式,具有了正式的法律效力;或者用另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实在法(法)作为自然法(礼)的具体化有道德规范的作用。

——摘编自莫里斯(美)布迪(美)《中华帝国的法律》

材料二   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首先,司法部宣布举行法官考试。第一试测国文和三民主义,第二试测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宪法;口试为最后的考试,注重测验应试者的政治态度。其次,司法部创办了“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目的是给司法人员灌输革命知识,而关于法律问题的讲座,则占很少时间。此外,司法部还整改了原来分设的审检机构:审判方面,在中央设大理院,在各省市设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检察方面,在中央设总检察厅,在地方设高等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等。但是改革很快就不了了之。

——摘编自黄晓东《大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综述汉唐法律儒家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及颁布的重要意义。
2023-03-27更新 | 309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

清末
1902年清廷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仿德、日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随着王朝终结,未及颁行

民国
北洋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为蓝本,完成民国民律草案。因时局多变,未能完成立法程序。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运动等被迫中断。初成的两部草案与苏联民法典一脉相承,如“财产流转”便将继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预算、税收等计划经济方面的内容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立法机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故决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单行本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备受推崇。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
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