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据图可推知,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趋势明显B.战争是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
C.北宋民族政策软弱D.封建农耕区域得到极大拓展

2 . 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3 . 唐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中多有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例如契丹语的“hsin-kun”源于汉语的“将军”,蒙古语的“ong”源于汉语的“王”。这反映出当时(     
A.分裂割据局面结束B.汉语外来词汇增多
C.出现文字统一趋势D.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2022-07-24更新 | 592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史上,云南地区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表1反映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重要趋势是
唐朝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唐玄宗册封他为云南王。
两宋宋徽宗赵佶赐大理国主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是大理国与宋朝臣属关系的首次正式确定。
元朝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
A.册封羁縻B.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C.改土归流D.民族地区自治程度提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宜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这体现出
A.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C.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D.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021-04-06更新 | 208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体现了
A.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B.国家分裂政局动荡
C.汉人在服饰改革中居主导D.民族交流交融趋势
2021-01-03更新 | 228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新高考质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西晋时期“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北方人常常谑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     
A.南北饮食习惯趋同B.民族交融加强
C.北方农业得到恢复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2023-11-2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七中万达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骆驼载货、特别是驼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下列关于骆驼形象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反映了丝绸之路逐渐开拓与日益兴盛B.反映了制陶技术的进步
C.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们观念认识的更新D.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9 . 各朝史书对边疆民族的记述,《汉书》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南蛮传、西戎传、东夷传、北狄传等,《元史》虽立有《外夷传》,但所记只是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与元朝有贡属关系的诸国,而不记境内各民族。这一变化说明(     
A.朝贡范围的拓展B.华夷思想的淡化
C.行省制度的推行D.对边疆控制加强
10 . 汉代董仲舒认为三统循环是天意的显示,他提出“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认为只有华夏族才有资格统治天下;隋代大儒王通提出:“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夷狄之德,黎民怀之。”上述变化反映出
A.中原王朝走向衰落B.儒家的民族思想日益开明
C.儒家开始追求德治D.政府推行开化的民族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