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代驻藏大臣颁发的部分告示

时间内容概要
1751(清廷善后章程十三条)对西藏地方政府及官员的设置,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的权限地位等做了详细规定。
1793藏人去世后,一律掩埋,并拨出空闲山地用于贫民下葬。
1795(遵旨减免百姓差徭)达赖喇嘛的亲属及随从派遣较多的无偿劳役,百姓苦累甚重,今后除驻藏大臣核准外,概不准私自派遣差役。
1795各地头人须按原来规定的籽种,耕牛数目,实领实发,不得少给耕牛,多发籽种,亦不得额外多派劳役,私种己田,致苦累百姓。
1832贡布丹隆人与百长及长老同谋,破坏汉藏大事,情节严重,特颁布告示警示,今后应严格执行驻藏大臣的命令。
1843(驻藏大臣上任时的告示)本大臣及随从不谙藏语,需翻译同行,所用马匹驼只均有定数,沿途官员应严防翻译以少报多。
1894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六日亚东关开关,商民人等务须遵照新立条约,赴关时呈报稽查,不得任其自便,致违定章。
1904十三世达赖独断专行,鱼肉百姓,藏印战争中屡违圣命,战败后暗逃他处,不明去向,理藩院特暂免达赖名号,由九世班禅暂代其掌管事务。
1909川军开赴拉萨,乃为护卫西藏地方,使西藏日益强盛之意,百姓不用疑惧。
1910藏地多有挖眼、斩手等酷刑,此类做法藐视人命,悖逆佛法,特此告示,不准罚以挖眼、斩手等刑。

——摘编自袁爱中、后东辉《清代西藏告示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2024-01-3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吸收元代教训并结合宋朝地方治理经验,在地方实行军政、民政双轨体制,内地建立以布政使司为代表的民政体系;边疆、战略要地设立以卫所、都司为代表的的军政体系,确保了边疆稳定;同时在西南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册封西藏宗教领袖。明中叶后,鉴于南北形势变化,中央政府委派高级文官以“兵部尚书”等名义充任地方总督,主管一省或多省军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担任一省巡抚,主管民政。通过这些措施,明朝巩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东北的蒙古、女真也一度被限制在山海关以外。万历年间还成功抵御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据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明朝制度“因势而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论述。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至少两个具体制度,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明朝除外)
4 . 在中国古代,无论与中原王朝分立的,还是统一了全国的少数民族王朝,都力图接续中原王朝正统,认为自己是中国或中国的一部分。无论是汉族统一、还是少数民族的统一、都是中国的统一。这一认识(     
A.源于对国家政权的争夺B.阐述了正确的民族史观
C.反映了民族关系的缓和D.体现了民族交融是主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华夏中心观与朝贡体系

材料   关于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无论由中国人还是由夷狄统治这个国家,朝贡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方式”,并在中国自拟的中心性和优越性——亦即“华夏中心主义”的假设之上,认为中国和东亚其他政体之间存在着“等级式和不平等”的地区秩序。

中国学者认为:在朝贡制度中,中国居于“天朝上国”的地位,周边各国属于“藩属国”,各国王室需受中国“册封”,由中国赐予印玺等以示正统,并要向中国派遣外交使节及定期纳贡。这种形式上不平等的秩序背后是各藩国实质性的自主权,即可以自愿选择效仿中华文明的程度,保留本土文化传统,也能在承认中国优越身份的前提下保持独立地位,几乎不受到任何政治控制或压迫。这与西方历史中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请以“朝贡体系”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立国后不久,提出了“怀柔远人”的对外政策,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舰队清除了贡道沿线的不安定因素,东南亚贡使蜂拥来华。永乐二十年(1423年),以南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满刺加等东南亚国家为首的16国遗使1200人至京朝贡方物,以致“诸番使臣充斥于廷”。东南亚国王入明朝贡,明政府极为重视,对其“优待礼隆,赐予甚厚”。明中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先后在亚洲建立起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东南亚均被纳入了殖民地贸易网络之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

——摘编自和洪勇《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等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关注,但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考察团归国后,考政大臣皆力陈中国应仿效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推行政治改革,并提出模仿日本将官制改革作为中国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三   197856月间,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考察欧洲,回国后,考察团向党中央提交了考察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经济上,要利用欧洲的先进技术,服务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要改进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和积极性、主动性。”6月底,邓小平在听了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说:“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这些想法后来大多不断被完善、逐渐被采纳,并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文世芳《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与东南亚国家朝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谷牧代表团出洋考察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如何加强对外开放。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民族观是儒家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和发展早期民族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儒家民族观包含华夷有别、大一统、尊王攘夷、用夏变夷和因俗而治等内容。儒家民族观的合理内涵具有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中,为统治者提供多种选择。

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

内涵
华夷有别、华夷之辨华夷之间的本质在于是否具有礼乐文明,而夷人在接受了华夏的礼乐文明之后,则可以由夷入华
大一统包括地理意义上的国土统一;又包括政治意义上的国家集权;核心是信仰和文化,要求人民统一于“华夏”,统一于“中国”,华夷一统
尊王攘夷孔子主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严夷夏之别
用夏变夷使夷狄接受礼乐文明,君王需要以王道德治去感化四夷
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摘编自邵方《儒家民族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民族法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和民族观,如顺治帝在即位之初即遣使拉萨,往迎达赖喇嘛;雍正帝更是强调“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的观点,驳斥了汉族知识分子认为满洲是“异族”,特别指出不论何地何人何种族,都有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清朝统治者这些做法意在(     
A.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
C.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D.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
9 . 王守仁在贵州、广西任职期间,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创办学校,并提出“用夏变夷,宜有学校”,让少数民族子弟人书院学习,以“拘集该府县学诸生,为之勤勤开诲,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这一举措意在(     
A.宣扬心学的理论主张B.巩固明朝的政治统治
C.促进当地的民族交融D.强化乡村的基层治理
10 . 明太祖积极借鉴元朝灭亡的教训,发布敕谕:“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康熙帝提出“中外一体”思想,强调满蒙汉藏回等民族“有如一体”。据此可知,他们的主张(     
A.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B.体现了“因俗而治”理念
C.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危机D.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