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应的朝代。比较两图,提取一条关于边疆治理的信息,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3-0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西港花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2 . 号纸是清王朝赐予世袭土司的信物,且一直贯穿清代始终。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就记载了清王朝对应袭土司号纸的颁发、填写规格与内容、换给、补给、注销等规定。号纸的存在(     
A.使土司制度得到了法律保障B.便于中央管控土司及其地区
C.利于奠定清王朝的统治疆域D.有助于边疆开发及民族交融
3 . 清初,西南地区的义学与内地大致相似,主要针对贫寒子弟。雍正以来,义学逐渐渗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多面向少数民族子弟。这一调整(       
A.旨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交流B.意在节省朝廷赈济贫弱的开支
C.顺应了西南政治管理的变化D.直接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统一后设置行中书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在全国的名藩大府及边微要地都屯戍重兵。解除长期以来南北间商业贸易的禁令,并设立驿传,取直大运河,创行海运。规定“凡宋无名之赋,一切调除之”。规定南宋的一石当元制的七斗,禁止使用私制的度量衡器具。禁江南行铜线,以交钞易换南宋的交子会子,使之成为全国通行的通货。

——据周良霄《元史》

材料二:中国文化的涵化力强大,游牧民族进入汉地,大都接受汉化、然而,单从汉化着眼,也有失真之处。辽朝设南、北两个枢密院,北院管理北族诸部,南院以汉法治理汉人州县。这种管理形式,金、元都遵循。在原有州县的基础上,金人在各处驻扎戍军,称为“猛安”“谍克”,蒙古也有由不同族群混合的“探马赤军”戍防冲要地点,他们的后裔都留在汉地,丰富了汉地的人口成份。辽金元的统治,凝聚了北族的共同意识,对汉地也有深刻影响,抹去了中国北方大族的传统势力。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统一后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金元国家治理的整体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2024-02-2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朝前期,政府在西南地区只设置了五品以下的小土司,并且政府还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立学校,让“土司子弟”“苗民”与汉人一体考试。这些措施(       
A.完成了该地区的改土归流B.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激化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2024-02-0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56个民族、14亿多中华儿女,同舟共济、携手奋进,一定能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摘自2023-10-30《光明日报》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团结”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4-02-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据《明史·湖广土司传》记载,“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该规定(     
A.旨在通过教化加强边疆管理B.巩固了改土归流的成果
C.反映了明朝教育体系的发展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8 . 雍正皇帝在西南边疆开展改土归流。地方流官在乡村推行乡约和义学教化,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这一现象有利于(     
A.加强边疆地区的自治能力B.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C.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D.增强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
23-24高二上·广东汕头·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奢香夫人,水西彝族首领,彝族恒部担勒君亨奢氏之女。在明太祖授意下出任贵州宣慰使,对于国家在西南边陲的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据此可知,明代在西南采取 (     
A.羁縻政策B.都司卫所制度C.土司制度D.改土归流政策
2024-01-25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西周


时期
青铜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
汉代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域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
魏晋南北朝
隋唐期
“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
宋元时期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
明清时期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