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西周时期,《周礼》和《礼记》中已有关于政府对外事务的内容,“译”是政府外事工作的重要部分。汉代设译长主管传译和奉使,还在西域诸国设立译员,使其“佩汉印经”。唐朝大量任用来自西域的粟特人从事外交翻译工作。辽、金、元为保证政令上传下达,设置了专门的官方翻译机构,还为各级官员配备通事、译史,并组织专人将历代史书、四书五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文典籍翻译为少数民族语言。明朝初年,政府开始积极训练本土翻译人才,以蒙古语为培养重点。

——摘编自夏登山《对中国古代翻译大潮的重新认识》

材料二表 明末清初翻译的部分东西方论著*

类别

领域

书名

译为中文的西文著作

天文学

《测天约说》《恒星历指》

数学

《几何原本》《几何要法》

物理学、工程学

《泰西水法》《奇器图说》

采矿冶金

《坤舆格致》

军事技术

《火攻契要》《海外火攻神器图说》

生理学、医学

《泰西人身说概》《药露说》

哲学、逻辑学

《名理探》<穷理学》

译为西文的中文著作

儒学

四书、《诗经》《易经》《礼记》等

哲学

《老子》

文学

杂剧《赵氏孤儿》、小说《玉娇梨》等

*注:明末耶稣会士到华传教,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次翻译高潮。在宗教著述之外,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一些科学著作和哲学伦理学著作。1613年,大臣李之藻上书,力陈翻译西方历法算法、水利地理、医理等书之必要。1629年,明朝为修订历法设立历局,组织传教士与国内历算专家编译数学和天文书籍。

——以上文献来源于《中国翻译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翻译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翻译高潮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翻译事业发展的认识。
2022-10-08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清朝诸位皇帝大都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开始,向蒙古颁布了应遵守的法律制度。顺治年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条例。之后在康、雍、乾年间多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在蒙古部众中建旗佐,严格划分各部落之间的界限,以防止各旗间的联合。清政府还从法律上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不许蒙汉通婚,不准内地汉人到蒙地从事农耕,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清代边疆民族立法之举措使得清中央政府以法律为手段保障边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悦。1875~1878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清军在当地军民的帮助下驱逐了阿古柏,收复了伊犁失地。

——摘编自王志强《有清一代西北边疆民族立法措施评析》

材料二清朝的“盛世边疆”仍然存在着古代历史条件局限下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边疆内部及其中原内地之间仍然存在着历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阂,各区域社会形态差异较大,难以在经济、文化层面形成紧密的整体,维系国家统一主要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共识。19世纪以后,清朝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渐低落。无论是为防止已经内部化的边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为杜绝外部新的边疆矛盾产生,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不变”求“稳定”的安全策略。战争动乱及五口通商对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迅速传遍全国,新旧矛盾交织的边疆地区,成为列强觊觎的薄弱环节。中国边疆被完全卷入列强的全球地缘竞争之中,“宗藩体系”土崩瓦解,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呈现出从全面包围,到逐次剥离,直至豆蔻瓜分的态势。

       ——摘编自李皛《全球化视角下的晚清边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立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09-30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新教材老高考)历史试题
3 . 边疆民族关乎国内民生与主权得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弥勒佛殿上面的“观音拂水”浮雕,具有古代美术风格,主殿门框和斗拱上的供奉天女形象,具有古代木刻特点,这些都具有敦煌石刻的笔法。整个佛殿表现了汉族工匠的高超石刻技艺,值得建筑、美术家们研究。西藏历史资料中说:“文成公主也从内地招来许多木匠、神象塑匠”,他们在这些建筑物上留下了功绩是毋庸置疑的。

——《大昭寺史实叙略》

材料二   从云南各少数民族上层政治首领的角度来看,除了不愿意接受大一统的政治统治之外,也还有文化冲突的问题,《明史·四川土司传一》记载说各少数民族的土官:“皆据险阻深,与中土声教隔离。”……因此,整个明代,云南都不断发生少数民族首领与朝廷的矛盾冲突。

——王文光《论明代的改土归流》

材料三   清朝边疆政策在……顺、康、雍时期为发展阶段。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西北地区准噶尔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其边疆政策仍然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内容大体有以下几项:从政教制度方面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开发和建设;从国防方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保卫;上述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围绕这些内容,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摘编自督辉《清朝边疆政策的宏观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内地工匠在大昭寺留下的功绩。从文物的角度论证大昭寺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见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推行改土归流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措施的意义。
(3)阅读材料三,在下列两种观点中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证。①蒙古在清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试从政教制度的角度例举清朝管理蒙古的举措。②边疆稳定关乎国家主权得失。结合所学,说明清政府捍卫边疆地区国家主权的措施。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清诸多大的统一王朝边疆经略实践的充实、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是颇具特色的。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其要者有从中央到边疆地区的管理体制、边疆的行政建置、边防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经济开发政策以及近代以来与边界交涉相关的外交政策等,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古代边疆政策的完整体系。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外延应该包括与治边思想有关的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传统治边思想以及与边疆政策有关的人、事、地、物研究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国别的边疆开发比较研究等方面。

——摘自马大正《论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后,随着改革开开放的深入,边疆治理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迅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边疆建设和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国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旨在改变边疆贫困和落后面貌的政策措施,促进了边疆的建设和发展。这一时期,边疆建设和发展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边疆的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摘自周平《我国的边疆和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治理的重大举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