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奥地利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恢复欧洲的均势维护日趋没落的奥地利帝国,因此它既要扼制法国的扩张,也要阻止普鲁士势力的进一步膨胀,还要极力阻止俄国对欧洲大陆的干涉;英国在要求保持和扩大海上优势的同时,希望建立欧洲大陆各国的均势,以维护英国的安全和欧洲的和平;普鲁士要求恢复战前失掉的领土,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俄国想进一步扩张自己的领土,并削弱其他各国,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夏尔·德·塔列朗作为战败国法国的代表在会议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他凭借非凡的外交才干,利用上述四国之间的矛盾,不仅分化了反法同盟,而且提高了法国的地位,使法国能够以战败国的身份跻身于会议的五强之列。同时,他提出了著名的正统主义原则和补偿原则。

——摘编自纪录片《世界历史》

由于列强在重新划分领土和重新确立欧洲的政治力量均势的问题上矛盾重重,使得维也纳会议断断续续地开了9个月。但是就在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吵不休时,不想战败了的拿破仑卷土重来,迫使各国重新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并在滑铁卢战役中最后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生涯。与此同时,各个战胜国也相互妥协,终于在181569日,也就是滑铁卢战役的前9天,签署了维也纳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其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8条:

1.遵循维也纳会议所推行的“正统主义”原则,欧洲许多被革命所推翻的旧王朝卷土重来,纷纷得以复辟。
2.波兰被重新瓜分,包括华沙在内的约十分之九的波兰领土被俄国占有。
3.德意志组成邦联,普鲁士、奥地利在邦联中居于主导地位。
4.奥地利另外取得意大利的广大地区。
5.意大利保持四分五裂状态。
6.将比利时与荷兰合并,挪威与瑞典合并。
7.英国夺取大量海外殖民地。
8.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摘编自《维也纳会议与1815年的欧洲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也纳体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最后议定书》中所体现的原则,并说说其反映出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征?
2024-05-1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由海洋”VS“封闭海洋”:分歧与妥协

材料一   17世纪时,出现了关于海洋归属权的争论,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可占领的人类共有物,任何国家不得对海洋提出要求,海洋应向所有国家开放,由所有国家平等使用;人类间的相互交往和贸易是人类社会的自然需求,即使远隔重洋,人们也可以通过行使航行权而建立相互的联系。

——摘编自[荷]格劳秀斯《自由海洋》(1609

观点二

根据自然法和国家法,海洋并不是为公共所有,而是可以像土地那样被私人占有,或者成为私有财产;大不列颠国王,是环绕该国的所有海洋的主人,这些海洋是大不列颠王国不可分割的永久附属品。

——摘编自[英]塞尔登《海洋封闭论》(1635

[资料夹]

1494年,葡萄牙与西班牙签署条约规定:沿子午线将南半球分成两半,双方议定将该线以东以及巴西归属葡萄牙,该线以西则归西班牙。根据此条约的规定,荷兰东印度公司无权派遣船只前往东印度水域。

17世纪初,荷兰以海洋自由为名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甚至将其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造成英国与荷兰在北海上的纠纷越来越多。英国认识到彼此间的矛盾不只是关于“捕鱼”的纷争,更是有关海域主权的纷争。詹姆斯一世在1616年对外发布公告,宣布向英国海域的外国渔船进行征税。

材料二   1982年,联合国颁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为该公约部分内容。

◆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捕鱼自由等。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所有……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对渔业的专属管辖权。
(1)指出材料一中两种观点的分歧,并结合资料夹说明分歧的原因。
(2)鉴于海洋主权的分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这一公约的颁布有何意义。
2024-01-19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569日,英、奥、法、俄、普、西、葡及瑞典签署《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宣告结束,其主要内容有:在波兰约四分之三领土上建成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普鲁士除获得波森、萨克森北部、威斯特伐利亚和瑞属波美拉尼亚外,还收复了此前割让的几个省份和领地;奥地利除得到加里西亚外,还收复了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提罗尔、威尼西亚和伦巴第等地;等等。《最后议定书》还附载17项条约、专约、宣言、规章等。据此,英国获得赫尔果兰岛、锡兰岛、好望角、圭亚那、圣卢西亚岛、多巴哥岛、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马耳他岛,并取得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

材料二   1919628日,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普奥将在1864年对丹麦战争中夺得的石勒苏益格还给丹麦。和约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以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波兰还取得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出海口。西里西亚南部地区划给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疆界经过上述变动,领土减少了八分之一、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和约规定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和当地所有德国公私财产,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主要由英国、法国、比利时获得;太平洋上的岛屿由日本等国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和租借地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4 . 一些学者不满意用“世纪”简单划分历史,认为世纪的前后两个分界点(年)未必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应该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倾向于“长世纪”的理念,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余年全部纳入19世纪的范畴。另外一些人则提出不同版本的“短世纪”概念,认为19世纪的跨度应短于100个日历年。他们以国际政治作为界定标准,将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欧洲新秩序以及美国借1898年美西战争之机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视为19世纪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据材料,有人将19世纪视作“长世纪”,也有人视作“短世纪”,说明两种观点各自的依据。
(2)如果以“世界市场”作为界定标准,你认为19世纪是“长世纪”还是“短世纪”,并请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西方学者对19世纪世界史的认知是基于何种立场。
2023-12-04更新 | 3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1月“七省联考”考前猜想卷-历史0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前,教廷不仅在精神而且在某些世俗事务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欧洲君主不得不长期与教会分享权力,且接受教廷频频“行度主之事”。但是在和会之后,从法律上讲,欧洲君主成为其领土内的最高主宰,不承认他们之上的任何世俗的权威。这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密切相关。

——摘编自[美]皮特.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拿破仑战争是建立在一场革命的基础上的。拿破仑在对外征伐期间,一直以“革命的代表和启蒙运动的化身”自居。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相互混居的不同民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统治者,开始将其作为“异族”对待。当时的德意志哲学家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甚至直接扬言道,每一个拥有自己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族群均天然地享有自治权力。维也纳体系虽然建立,但是“仍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前行”,也许很幸运地是在维也纳时代最“和谐”的时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前后欧洲政局的变化,并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战争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并指出“维也纳时代最‘和谐的时期”的含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