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在“九州”之内,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的主权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摘编自许宏、赵永春、何志虎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影响……传统的“中国观”开始了近代转换;中国是“天朝”的观念崩溃了;“大国”的标准更新了,按新的标准,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中国的船、器和战法落后,是一个“弱国”;“天朝”与“大国”的观念相脱离,“弱国”与“大国”的观念相结合;国家蒙羞,人民受害,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救亡的中国观”从此萌生。

——何志虎著《鸡片战争与中国观的近代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元朝形成完备“中国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中国观近代转换的因素,简要概括中国观近代转换的意义。
2022-03-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世纪“正是近代社会真正的开端”。十六世纪初,全球化的进程开始加速。罗马天主教会操控的世界体系已被彻底粉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获得飞速发展。“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上帝已不再是合法的道德权威,君主才是最终的裁判者。”随着“国王”日渐强大并走向专制,罗马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力逐渐被剥夺,一统天下的基督教世界帝国观念日益受到世人的唾弃。从而,近代国家观念取得较为迅速的发展,近代国家的观念就是各国平等。许多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已经强固地建立起来,而王权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可以断言,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也就谈不上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

——摘编自陶永新《从万民法到国际法——近代国际法概念演进考》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20世纪,尤其是1945年以来,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它们进入国际社会对国际法已经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它们对一些以欧洲为核心的概念和国际法原则、规则的效力提出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法的范围扩大了,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国际法还产生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六世纪“正是近代社会真正的开端”的表现,谈谈你对材料一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新发展,并分析这种新发展的意义。
2022-01-18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基于不同的标准,学界对国际法史进行了不同的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序号学者观点
德国国际法学者李斯特分为六个阶段:第一,古代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第二,1648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第三,1815年至1856年巴黎会议;第四,1856年至1878年克里米亚战争;第五,1878年至1900年海牙和会;第六,1900年至今
奥地利国际法学者菲德罗斯分为九个部分:西亚(近东);地中海地区;欧洲的基督教国际社会;阿拉伯哈里发、伊斯兰国际社会和土耳其帝国;欧洲的列国体制和“古典国际法”;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的国际法;印度的列国体制;东亚(中国和日本);世界的列国体制和普遍国际法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泽伟分为四个时期:国际法萌芽期(远古至1648年);近代国际法(1648—1914年);现代国际法(1914—1945年);当代国际法(1945年至今)
分别指出各学者对国际法的划分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学者的划分依据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