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自古以来,我们在开展对外交往、推动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时,始终秉承和平、和睦的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夷来朝”是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发展对外交往的政治理想。《尚书·大禹谟》称“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天子躬行勤政,可使“四夷”归服,而周边部族及诸国遣使朝贡,可以彰显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凡王朝新立,都十分重视发展对外交往,制定优待"四夷"使臣的朝聘礼仪,举行一系列欢迎仪式。自秦以降,历代统治者均高度重视发展对外交往,并形成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随着地理视野的扩大,对外交往的距离由近及远,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交往的对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内边疆部族,扩展到王朝周边的政权,再到更远的域外地区。二是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别从西域、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随着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三是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始终存在着民间对外交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汉代张骞通西域,唐代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国主动发展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思维已经从自闭走向开放并呈现出引领的时代属性。自闭状态下,中国多以“天朝上国”的国际身份自居,呈现出一个威望型的东方传统大国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西方的冲击下,被强行纳入西方国家构建的"咸斯特伐利亚"式的主权民族国家体系。此时的中国,在西方所设置的西洋镜中,几乎沦为一个"失败国家"。而在此逻辑下,中国的国际意识也开始发生巨变——中国开始被安置在世界体系的外围;当历史再次走向新的关口之时,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如今的中国已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即以新型东方大国、仁智大国、更加开放的思维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往来。就是中国的外交思维已经从西方语境中的“外交无意识”朝着具有中国风格的“外交有意识”迈进。及至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思维也更加具有自觉塑造、主动引领的意涵。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思维:历时与共时之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3-02-17更新 | 25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54年,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不再采用“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附庸国”“资本主义国家”等称呼,而是改用如表所示的称呼。
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的新称呼
项目新称呼新称呼的标准
第一类“东方国家”“亚非国家”地理位置
第二类“独立自主国”“半独立自主国”国家主权独立程度
第三类“中间国家”“中立国家”“第三世界集团”同冷战中两大阵营的关系
上述调整(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构建了利于和平发展的外交话语D.提升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2023-04-28更新 | 880次组卷 | 14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当州万里机电厂是苏联援建的,产品供应国内军工企业。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产品却进入罗马尼亚、朝鲜、巴基斯坦、几内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的市场。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受益于(       
A.中国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B.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C.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D.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开始对越南和朝鲜提供援助。毛泽东提出:“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中国对外援助国家扩展到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了以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中国的对外援助以无偿援助、低息贷款为主。这些资金主要被受援国用于军事安全领域以及经济领域。1973 年中国援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 6.9% 。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援外的对象和规模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趋势;进入到 21 世纪以来,以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为标志,中国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援助,将其放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效益。优惠贷款成为中国援外新的方式,并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也走向多样化。在 2004 年至 2009 年间,中国援外资金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 29. 4%,远超同时期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的增长水平。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援助历经数次改革,但始终坚持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原则。

——摘编自刘方平《中国对外援助70 年:历史进程与未来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50-7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及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三条基本外交方针,并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后,以“一边倒”为重点的外交使中国不仅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还先后和十几个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1950年2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解决了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安全和外来经济援助问题。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但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站稳了。

——摘编自胡新民《毛泽东开创新中国和平外交事业》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了突出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外交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完善与世界各国的伙伴关系,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我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同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联结了遍布全球的“朋友圈”。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并展开广泛合作。

——摘编自夏自魁、骆乾《深刻理解新时代在外交工作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八大以来外交领域的重大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外交始终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这一重要概念。但这种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底色的新型国际关系起初仅限于指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升华,“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所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且意义重大的,就是中国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迅速取得进展。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坚持把发展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突破口。数量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群体性崛起,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升高,它们在既有国际体系中相互帮衬,特别是在变革既有国际秩序方面协调行动,这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员,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具有指向性意义。

——摘编自王存刚《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中实现外交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新型国际关系”内涵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和意义。
2024-01-2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1950年,印尼成为第一个未经谈判而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受国内政治环境和美国冷战战略的影响,两国处于“建而不交”的状态。1953—1954年,印尼调整对华政策,两国外交关系走上正轨。这一变化反映了(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B.美国霸权的急剧衰退
C.不结盟运动增强印尼国力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2023-07-2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023-07-10更新 | 642次组卷 | 1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1960年5月,毛泽东表示:“我们不感到英国对我们是个威胁,也不认为法国对我们是个威胁。”1963年9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划分“两个中间地带”“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这反映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确立B.中国政府积极拓展外交空间
C.中国已摒弃了意识形态斗争D.美苏两极格局优势地位变化
10 .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一边倒”方针将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放在外交策略的首要位置,但并不排除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关系,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合作。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提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战略。据此可知,中国外交(       
A.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B.旨在为经济建设服务
C.冲破了意识形态束缚D.基本理念发生了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