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汉代社祀制度规定,天子之社称“太社”,有司主祠;诸侯之社称“王社”,由各诸侯主持祭祀;郡县之社太守、县令(长)主持祠祀。以上社祭为“官社”,由官府负责祭祀,费用由官府承担。这反映了汉(     
A.主要依靠社祀来加强统治B.宗教信仰受到官府严格控制
C.统治者重视减轻民众负担D.利用精神信仰强化等级秩序
2024-05-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前适应性演练历史试卷
2 . 清朝《江苏镇江京口茅氏宗谱》规定:清明、冬至祭祀,一二次不到者,量力罚之,三次不到,皆治以家法(答、杖);《甘肃兰州金城颜氏家谱》规定,同族人患难,有躲奸避嫌而不扶持者,重惩不怠。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国家政令畅通B.提升家族内部凝聚力
C.维护宗法制度延续D.解决基层的民事纠纷
2024-03-28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宋代的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被赋予了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责,它们也被乡民看作是国家的代表。宗族内的规约需要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护。据此可知,宋代(     

A.基层管理组织呈现多元化特征B.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强力渗透
C.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较完善D.中央治理和地方管理有效结合
4 . 《宋史》记载:职官七事包括“一曰举官当否,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四曰兴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较正刑狱,七曰盗贼多寡。”并且把这分为“四善、 三最”进行考核, 每年一考, 三年为一任期。 “四善、 三最” 的考核(     
A.提升了基层社会的治理效能B.确立了完善的官员选拔标准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D.弥补了政府监察体系的不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资料来源内容
吕梁宋氏家族墓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教民榜文》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某学者观点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
A.优抚政策B.基层治理C.律令儒家化D.户籍制度
6 . 古有名臣评论道:“据令村坊,加之保伍,随其土断,不问侨居,应是浮浪之徒,悉归版籍。然后按其人数,授以土田。四家为邻,伍邻为保,递相检察,责以农桑。”此评论所及的基层治理机制实施于(     
A.秦汉B.唐朝C.明朝D.清朝
2023-11-13更新 | 513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届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一)历史试题
7 .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的州县官员条例强调,县令“亲临里甲,务要明播条章,不致长奸损良,如此上下之分定,民知有依,巨细事务,诉有所归”。此举旨在(     
A.确保中央政令畅通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宣扬儒家纲常伦理D.整顿基层管理队伍
8 . 乾隆年间,山西巡抚塔永宁奏称,编查保甲“务令穷乡僻壤处处周到”;保甲实行得好坏“全在牌头、甲长、保正等役”,保甲人役“务令择本处务农经营之人充当”;设立保甲循环册,每月上交州县查验。其意在(     
A.强化基层社会治理B.加强朝廷的垂直管理
C.保障赋税徭役征发D.推行“兵农合一”制度
9 . 宋初,朝廷虽在镇寨场普遍设有掌管专业事务的厘务官,但服务官不管理民众。随着镇寨场规模扩大、人口流动性增强,朝廷增设“烟火公事”来管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这说明宋代(     
A.社会阶层流动更加频繁B.地方行政制度出现大变革
C.政府重视基层社会治理D.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尖锐
2023-09-21更新 | 302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虽然汉代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乡官)没有行政权力,无法掌握实权,也不是行政吏员,但三老的设立却需要得到政府的承认或任命(     
A.体现了政府权力向基层渗透B.确立了完备的教化系统
C.突破了官僚政治的统治秩序D.维护了县乡秩序的稳定
2023-08-30更新 | 387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