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概况
1834年英国《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1883年德国《疾病保险法》规定:工人,不包括农民,保费由雇主承担三分之一、工人自己承担三分之二,工人生病时的医疗和药品都是免费。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民覆盖。此后,北欧,西欧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危机时,减少福利成为欧美各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福利“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协调,以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责任为核心。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社会保障”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o

材料   三国干涉还辽后,为报复俄国,日本处心积虑,开始备战。而俄国利用八国联军侵华之机,调动15万军队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在英日同盟的压力下,俄国与中国签约同意退兵,但此后俄国蓄意拖延。在未与中方商议的情况下,俄国与日本决定在中国领土上用战争解决分歧。战争爆发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宣布严守“局外中立”,任凭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肆意蹂躏中国人民的生命与财产。战事刚起时,有人担心“若俄胜日败,则我国人之意必以为白兴黄蹶,天之定理……而敬畏白人之意将更甚于今日”。同时,日俄战争也是“专制国与自由国优劣之试验场”。日胜俄败“吾国之立宪论,乃亦勃发于此时”。最终日本战胜,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东北沦为日俄战争战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 材料一“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尽快解除人民群众贫病交加的痛苦,党和政府建立起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底建了合作医疗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大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全体国民,中国用世界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2003年制定了《美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不但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而且国家补贴与个人缴费相衔接、扩大资金统筹范围等内容也凸显了公共服务性质。到2008年年底,新型农村医疗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医疗保障制度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美两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结果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