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美元彻底走出了英镑的阴影,成为世界主导货币,实现了由区域美元到世界美元的华丽转身,开始了其长期的霸权之路。

唯有成为金融强国方能成为经济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资源的重要使用者,但还不是重要配置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表明,黄金汇兑本位制解决不了全球金融稳定的问题,人民币在过去十多年已成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力量。图是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示意图:


——摘编自徐鸿《货币政治:美元霸权的式微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兴起》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能够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意义,并概括其基本路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蕃客”是宋代对外商的称呼,他们从事中外贸易主要有3个方向:一是沿陆路上丝绸之路前往西亚、中亚;二是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前往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之后前往中东、非洲、欧洲;三是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宋朝的铜钱随着贸易大量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万贯铜钱运回日本,结果台州城陷入了“钱荒”。此外,今阿拉伯地区、非洲东海岸发现过大量宋代铜钱。

——摘编自陈忠海《宋代铜钱的“国际化”》

材料二   英镑的国际化历程可追溯至18世纪。17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银行网络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英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输出国。18世纪后半期,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19世纪70年代,通过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19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摘编自于永臻《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铜钱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对宋朝的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铜钱和英镑国际化的共同因素。
2023-12-0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五、十六世纪明代的币制改革恰逢欧洲地理大发现,加上冶炼技术的进步,世界白银产量直线上升。暴富的欧洲上流社会阶层对东方奢侈品的需要,与明代城市商业对白银的渴求一拍即合。此时的明朝就像一个黑洞一样,源源不断地从美洲、欧洲和日本吸收白银。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都积极拓展远东贸易,菲律宾马尼拉作为新大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中心,常居的中国人一度达到几十万。西班牙船队满载南美的白银而来,换取华商的丝织品与瓷器,再将其贩卖至美洲与欧洲。

——摘自尹敏志《欧亚舞台上的中国》

材料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会导致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悖论称为“特里芬难题”。其揭示了美元自我膨胀与贬值宿命的内在矛盾。

——摘自卢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特里芬难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此时的明朝就像一个黑洞一样……吸收白银”的外在因素。结合所学,指出明朝赋役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特里芬难题”的实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哪一经济政策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结合所学,简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作用。
2023-12-01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0年,美国纽约合众国银行宣告破产,造成国内银行倒闭风潮,并迅速蔓延到欧洲。由于德国冻结了英国的对德投资,其中多是法国和其他国家在英国的存款,引发债权人涌向英国银行提款,致使英国大量黄金外流。1931年9月21日,英国被迫宣布停止现金支付,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英镑价格迅速跌落,英镑对美元的比值由四美元三十七分跌到三美元四十分。英镑贬值使英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抵制了美国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多达十五个,包括英帝国所属自治领及其成员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及日本等国。

——摘编自崔树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国际经济战》

材料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供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摘编自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的表现及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及实质,指出20世纪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趋势。
2023-09-21更新 | 11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截至2020年2月,亚投行有102个成员,是世界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成为了一个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一家韩国报纸讲:钱能产生力量,力量能创造愿景。但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搞亚投行没有挑战现有的世界金融体系。中国在亚投行的股权超过40%,这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担当,而美国在世界银行的股权不超过20%,但仍具有最后的决定权。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一种新的制度,使得那些要接受贷款的国家不用接受非经济的条件。亚投行不仅愿意与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也愿意向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开放,目的是全球的繁荣和合作。

——摘编自龙永图在“2015年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的演讲

材料二   亚洲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进入基础设施大发展阶段。例如,印度计划在2013年至2018年投入1万亿美元兴建基础设施,但一半资金需要引进外资,而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无法满足亚洲巨大的资金需求。从201410月至20154月,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数量由最初的中国、印度、新加坡等21个扩大到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在内的57个,遍及世界五大洲。亚投行倡议成功实现,并产生了显著和广泛的外溢效果。

——摘编自王达、项卫星《亚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挑战与中国的应对》


(1)据材料一,概括龙永图对亚投行的认识。
(2)据上述材料,分析亚投行成立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