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绡的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据《旧唐书·食货志上》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制入。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杂徭悉省。

——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上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半於官,故谓之一条鞭。

——据《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   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摘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到清朝赋役制度的发趋势。
(2)综合上述材料,依据唯物史观,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
2 . 两宋时期土地用养矛盾加剧,开始盛行长期租佃制,避免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南宋时期在国有土地上实行永佃制,农民拥有永佃权,同时可以在土地市场上转让。这表明两宋时期(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土地经营方式适时革新
C.政府健全土地市场管理D.小农经济受到严重挫折
3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清朝的田赋和商税统计(1776年-1911年)

阶段时间田赋工商税总额对赋税结构的解读
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
第一阶段1776422771300731593020027______
184242293282765303058924
第二阶段188549829423485340520152______
189051999194446632310056
第三阶段190357629194389214342262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

——摘编自林满红《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仿照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赋税结构进行解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朝人头税征收的是钱而非粮,如果一个农民家里遇到了危机,恰好又是钱贵粮贱,那他只能卖地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甚至“无立锥之地”,只能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受冲击
C.谷贱伤农抑制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春秋战国至唐代前期,赋税的征发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户进行的。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以地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明朝“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清朝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这说明(       
A.国家财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户籍服务赋税的功能被削弱D.封建人身束缚逐渐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自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推行两税法以来,国家财政体制也由统收统支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划分收入,中央对地方收支实行定额管理。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A.强化了中央集权B.助长了地方割据
C.减轻了农民负担D.引发了藩镇叛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朝前期,许多逃户流亡他乡,成为“客户”;唐玄宗时期,宇文融受命检括户口,共检出“客户”八十余万,令其在居住地重新附籍。由此可推知,宇文融括户(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增加了政府收入
C.破坏了均田制度D.推动了农民迁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除了按人丁收税外,还需根据百姓的财产多少来征税。这种新税制(       
A.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庸调制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D.稳定了政府征税的对象和名目
9 . 两税法在推行的过程中,每州以几年中“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对此,陆贽评论说:“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反映出(     
A.夏秋两次征税简化了税收的程序B.税收增加解决了财政危机
C.两税法以人丁为主扩大了税源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022-10-13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进行征收,此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不另征收丁赋。这些举措(     
A.消除了农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成长
C.减少了国家对百姓的赋税征收D.推动了清朝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