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这表明大众传媒(     
A.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B.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研究的理论阵地
C.促使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传播D.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2 . 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在十五世纪之前,天花大本营局限在欧亚大陆、西非、北非,以及一些毗邻地区。十六到十八世纪,每隔十几年,美洲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天花病,感染者死亡率高达25%—30%,最终导致美洲许多地区的印第安人的人口长期下降。有学者指出,“虽然欧洲人带给新大陆的第一种疾病不得而知,但记录最好的疾病是天花”。北美洲的天花疫情于1518年首次爆发于艾斯帕尼奥拉岛的非洲黑奴中,很快病毒便蔓延到整个加勒比海地区,1520年传播到墨西哥,无数人被夺去生命,疫情波及到的人数约占1492年(印第安)人口总数的90%。

——摘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二   1831,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花疫情在北美洲蔓延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时间内死亡率上升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有学者认为,到十四世纪后期,欧洲与中国刚萌芽的接触,就因各种因素而中断。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欧洲瘟疫流行引发社会萧条B.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亚欧传统商路
C.蒙古扩张破坏当地社会经济D.西欧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2021·全国·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评论道:“新冠疫情将永久改变世界秩序。”在新冠疫情仍然肆虐,而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阻挠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国际规则规范被削弱,全球治理遭遇严重挑战,国际体系呼唤新的领导者,推动经济以及医疗卫生合作,维护全球化进程,打造新的国际格局。这表明
A.国际社会急需构建政治经济新秩序
B.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格局形成
C.反对霸权主义是当前全球重要任务
D.美国主导下世界格局引发巨大灾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一战”末期,各参战国士兵大规模归国休整,一种烈性传染病的消息频频见诸西班牙报纸,引发世人的恐慌情绪,该病由此得名“西班牙流感”,西班牙人则将其称为“法国流感”。对报纸中“西班牙流感”的报道,解读正确的是
A.西班牙是该烈性传染病的策源地
B.世界大战是传染病扩散根本原因
C.新闻媒体的发展促进信息的传播
D.欧洲人已形成抗疫共同体的意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30年,雅典人与斯巴达人正处于战争的胶着状态中,搅动整个希腊古典时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了关键时刻。一场瘟疫席卷整个雅典并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雅典三面环山,一面傍海,淡水资源缺乏,老城区以神庙为中心,人口密度过大,新城区,遵循自然状态延伸,没有严格规划标准;民居的分布显得比较杂乱,习惯在公共场合交流、运动、参政、学习,缺乏集中社区的概念。虽然雅典人在疾病爆发初期就开展积极自救,但医护人员因缺乏防疫护具而纷纷中招。到公元前427年,肆虐雅典的瘟疫渐渐平息。希波克拉底,一面积极调查疫情,同时探寻病因及解救方法,利用烈焰产生的隔绝与净化空气效果,成功遏止疫情的扩散。这也成为今天预防瘟疫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以各级官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社会民众是防治瘟疫的民间基层力量,弥补了官府救治薄弱的区域。民间医家是宋代乡村中应对疫病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方面亲赴灾区诊治病人。发放药物,公布医方,传播官方医学知识,另一方面又积累经验,亲撰医书,精选各家名方.简化官府医方,将医药知识应用于临床治疗。地方乡绅、僧人、道士则采取了发放药物、施舍粥食、捐献家资、掩埋尸体、祈神驱疫等措施。宋朝官府牢牢地管控着社会民众力量教治疫病的方向,严防借助疫病救治发展宗教或农民起义。同时,对疫病救治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地方乡绅、民间医家和僧人、道士,官府通过酬以官爵、授予医职或赐予封号等措施,将其纳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之中。

——摘编自韩教《宋代社会民众防治瘟疫的主要措施和历史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防疫措施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民众参与防疫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1-07-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1910年,满洲里肺鼠疫爆发,清政府指派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伍连德博士赴东北防疫。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1910年的东北防疫本质上反映了
A.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B.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C.近代的防疫制度得以正式建立D.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
2021-07-07更新 | 522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四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崇,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   191010月,中国东北爆发鼠疫疫情,日俄双方借机以“人道主义”为借口介入东北事务。12月,清政府指派著名西医伍连德博士为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统管东北各省防疫事宜。伍连德率领一支由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前往疫情最重的哈尔滨开展防治工作。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政府还通过报刊等新兴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19114月,清政府成功抵制了日俄的干涉,在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的专家共同讨论扑灭疫情的办法,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同时还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体系初具雏形。

——陈雁:《20世纪初中国对疾疫的应对一略论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对东北鼠疫疫情应对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019-06-10更新 | 5646次组卷 | 115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 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 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 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 29 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 1 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书只有 2 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 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 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 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 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 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 效果怎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