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391640年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   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救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021-09-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全球化时代人类防疫措施的认识
2021-07-0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清代灾疫与钱价】

历史上疫病往往与重大灾害一同出现,合称"灾疫"。清代实行白银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制度,灾疫发生扰乱了灾疫的正常货币流通秩序,使银钱兑价短时发生巨大波动。

材料一 道光年间,黄河决口,水淹开封,前后长达八月余。灾疫发生后,开封城"银价骤减,每两易钱一千文,复减至八九百文,较平时几减至大半"。数日,即有钱储"乘危急之际,于市场一切高抬价值,倍于平时"。在货币白银化趋势下,政府救助以银,而民众日常多为小额铜币,便产生银钱货币使用上的二元矛盾。于是,官府采买救灾物资,皆尽量用钱支付。筹赈钱文多从外地运入,全国钱价变成围绕灾疫核心地呈由中心向边缘的高—低辐射状态分布,甚至对全国产生经济上的辐射作用。钱价上涨同时,当地物价也在上涨。恐慌之下的灾民开始哄抢生活物资。

——据胡岳峰《灾疫与钱价-货币史视角下的清代灾疫救助》整理

材料二 清代货币制度,银两和制钱不是主辅币关系,银两称重,制钱计数,实兑比率并不稳定。货币制度的缺陷和灾后正常的货币和商品流通秩序被打乱使钱商嗅到商机,他们通过左右银钱货币价格逐利。而政府为遏制钱贵,增加制钱供给从原理上看非常得当,但在实际操作中,又面临两难处境。携银兑钱赈济进一步推高灾疫地钱价。

——胡岳峰《灾疫与钱价——货币史视角下的清代灾疫敦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封灾疫后货币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试谈谈从清代灾疫救助的困境中获得的启示。
2021-05-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是瘟疫多发地区之一,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疾疫发生在周代。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历代发生疫灾的次数为: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先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疾疫的起因不甚了解,或认为是瘟神作怪,或认为是阴阳失和所致。疫灾的发生往往与其他灾害相伴生,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南宋隆兴二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

——摘编自张文《中国古代的流行病及其防范》等

材料二   霍乱于1832年在英国的首次暴发,推动了地方卫生委员会的成立;1848年再次暴发前,国会授权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中央卫生委员会颁布了公共卫生计划,利用国会授予的法律权力,在城市清除污染源,开始在全国普遍建设供水和下水道系统。19世纪末的西方大城市,无不在努力接近英国首倡的卫生和水源管理标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简单预防措施,像煮熟饮用水和周期性检测水体的细菌污染状况,也有效防范了对水媒传染病的整体接触。富裕国家赞助的一些国际行动,如请医学专家参与帮助地方当局控制病情等。此后,不仅是霍乱和伤寒等烈性传染病,其他一般水媒传染病也在急剧减少。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材料三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战略策略,加强统一指挥,统筹抓好其他地区防控工作,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作为着力点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国际抗病毒研究学会主席约翰·内茨表示,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果断有力,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为国际社会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时间。

——摘编自徐惠喜《防止疫情蔓延展现负责任大国作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瘟疫多发的主要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021-04-0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枊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发生的黑死病被称为“大瘟疫”、“大死亡”、人类只有通过祈祷和并悔才能获得救赎。一种说法认为土星、木星和火星会合,造成了“空气中毒害心脏和肺部的物质产生,并四处传染”。另一种说法是欧亚大陆遭受了一系列的地震,使得地心周围的毒气释放到地表,造成瘟疫的传播。有人将黑死病归咎为犹太人向公共水井中投毒;所有人都相信是人类自身的罪孽引来了上帝的愤怒,更有一些编年史作者声称“黑死病不是瘟疫,而是上帝的天谴”。

——摘编自《黑死病社会历程变迁》等

材料二 伴随着黑死病夹带的人口死亡,劳动力价格上涨,这加重了庄园经营的困难。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关注人,而这种“人的发现”对文艺复兴运动也起到了巨大的堆动作用,并由此刺激了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复兴。

1348年,欧洲一些地方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批卫生局,医学变得专业化,医院从负责隔离到负责治愈。人们在同大瘟疫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总结着防疫经验,从1348年到1500年间,有关这方面的主要出版物就有200多种。

——摘编自《黑死病与意识的觉醒》等


(1)指出材料一中时人对病因的认识,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分析黑死病肆虐的影响。
6 . 时代精神体现于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它集中体现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那些代表时代发展潮流,标志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是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崇伦(1927—
2002)
1949年8月入鞍钢轧辊厂当刨工。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车间副主任、鞍钢双革办公室副主任、鞍钢工会筹备组主任等职。他是“一五”计划时期的革新能手,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吴仁宝(1928—
2013)
20世纪80年代初,吴仁宝就提出,华西富了,要看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的诺言。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非凡胆略和宏大气魄,带领华西人民高举旗帜、开拓进取,走出一条符合华西发展的康庄大道,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示范
钟南山(1936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根据材料并选择三个人物中的一位,谈谈你对他所代表的时代精神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末疫情表(部分)

公历疫情出处
149十一月,诏日:“今京师署舍,死者相枕,都县阡陌,处处有之……又徒在作部,疾病致(给予)医药,死亡厚埋葬"《后汉书·桓帝纪)
151正月,京师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又疫《后汉书·五行志》
162(三月)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后汉书·皇市规传》
166春正月……已百,诏日,"比岁不登,民多饥有,又有水旱疾疫之困"《后汉书.祖帝纪》
169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备急千金药方)
171三月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灵帝纪》
173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灵帝纪》
179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灵帝纪》
185春正月,大疫《后汉书.吴帝纪)
208十二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15从攻合肥,会疫疾,是岁大疫《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217(春)(司马朗)与夏侯悖、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
219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三国志.吴志·孙权传)

(1)根据材料,概括汉末疫情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末政府救治疫病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汉疫病流行,西汉有11次,东汉有27次。疫病爆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 型祈禳仪式。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东汉和帝永元问,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安帝元初间,会稽大疫,政府派“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惑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

——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 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 灾款和物资,义贩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三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 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 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