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A.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B.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D.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2022-03-01更新 | 1944次组卷 | 27卷引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贺州市第五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1·全国·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评论道:“新冠疫情将永久改变世界秩序。”在新冠疫情仍然肆虐,而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阻挠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国际规则规范被削弱,全球治理遭遇严重挑战,国际体系呼唤新的领导者,推动经济以及医疗卫生合作,维护全球化进程,打造新的国际格局。这表明
A.国际社会急需构建政治经济新秩序
B.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格局形成
C.反对霸权主义是当前全球重要任务
D.美国主导下世界格局引发巨大灾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其中主要包括1949~1952年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后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这表明
A.执政理念促进卫生事业发展B.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C.国际形势影响卫生事业发展D.国家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与国家、民族联系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和英国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