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烈性传染病鼠疫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后期、尤其是明代末年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华北地区以及中国北方各地普遍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趋于脆弱。明代后期的华北人口已相当密集,觅食人口的数量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摘编自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等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12月19日,我被派往哈尔滨调查瘟疫、组织防控。12月24日,我抵达哈尔滨,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解剖疫死者尸体,建立实验室,发现鼠疫病原菌。采取了控制交通、隔离疫区、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火化鼠疫死者尸体等多种科学防治措施,使这场瘟疫很快就被控制。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我当选为主席,这是我国首次国际科学会议。

——整理自伍连德《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末鼠疫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2)指出材料二体现的史料类型与防疫观念。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疫情控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人口增长,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期间出现的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从而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当时美国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甚至连首都华盛顿也未能幸免。淡薄的卫生意识和恶劣的居住环境让城市化进程中的移民群体成为各种传染病首先侵袭的对象。

——摘编自李晶《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

材料二   1918年南京传言出现“肺炎疫”,苏州人心因之惶惶。本埠西医士暨地方官厅共同研究预防方法,采取如下预防措施)由地方官厅委任左、苏、杨三医士检验由火车来苏各旅客,并设一检疫所,以留医(意)疑似染疫及与病者接触之人。未及数日,即布置周妥。由二十二日晨起,沪宁火车开至镇江即止。向来行驶无锡之小轮,亦行停班。地方官厅一面赞助医士进行一切,一面维持治安,令剧场三家,同时暂行停演,复用他种方法,阻止人众集于公共场所,每日由检疫所医士刊布报告,将疫病如何危险、如何预防,当众演讲,俾实行防范而消灭之。是项疫症,不致发现于苏城,诚幸事也。

——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卫生困境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苏州面对疫情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20“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全社会对疫病原因的关注。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 (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B.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
C.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
2020-08-01更新 | 317次组卷 | 1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人痘、牛痘三千多年来,天花一直是人类面临的疫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的一大祸患。在现代牛痘疫苗使用之前,传统社会普遍采用人痘接种。在印度,主持人痘接种的是以婆罗门种姓为主的接种员,他们被看作是天花女神的供奉者,是祭司和医生的结合体。他们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接种率大约为印度人口的21%,形成了“完整”的人痘预防模式。

1802年英国殖民者将爱德华.詹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模式作为“理性和科学的代表”及实施“文明教化”的手段引入印度。他们认为“作为政府的税收来源,这里的每一条生命,每年的价值可达八先令;将牛痘疫苗与空气一样,免费授予印度民众,这将增强英国统治的合法性,是英国人道主义和对印度人民仁爱的象征;因此无论从慈善还是金钱的角度来看,拯救印度人的生命都是值得的”。印度严格的等级界限与女接种员的缺乏、高温潮湿的环境及大部分印度人把牛痘接种视为“恶意的英国人与受到侵犯和破坏威胁的印度人及其神圣事业之间的冲突”,从而引起.民众对牛痘接种的自发抵制。1850年殖民当局将人痘接种定性为“谋杀性交易”。接受西式教育的印度新式知识精英及其影响下的媒体是西方医疗事业的坚定支持者。通过一段摘引自古代医神檀梵陀利的文献,以及一首以梵文书写在旧纸上、据说是被发现的关于牛痘接种的短诗,印度知识精英利用自身的威望和能力巧妙地提出了牛痘疫苗实际上是人痘疫苗的一种改良或变种,在接种牛痘疫苗时,也应该怀着崇敬、信仰和纯洁之心举行宗教仪式。与此同时殖民当局收编人痘接种员组成了牛痘接种队伍。在天花肆虐的背景下,在确保生命安全与坚守宗教和传统之间,牛痘疫苗得到了有利的推广。

人们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一现象,提出各自观点

科技史视角牛痘疫苗接种在印度的推广对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社会史视角从印度民众对牛痘接种的反应,表现出在牛痘接种中,普通民众与精英的互动关系。
殖民史视角牛痘疫苗接种是西方殖民医学的典型代表,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工具。
全球史视角比较牛痘疫苗在欧美各国的传播和阻碍,凸显印度作为东方国家在疫苗传播方面的特殊性。

——王磊、申向洋《冲突与妥协:传统文化与英属印度牛痘疫苗的推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以上四个研究视角提供依据。这一话题是探索殖民时期印度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切入点,说出你的看法。
2023-01-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小口罩,大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界为了抵御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发明了乌嘴面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医务人员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款医用口罩。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用器械走向大众生活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口罩成为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1970年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编自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材料二   口罩自问世以来,其颜色、款式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口罩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愈来愈多样化和个性化。口罩不再只是医用,而是实现了“跨界发展”,成为时尚设计、绘画创作、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元素。“遮住一部分面容”成为人们审美和情绪的一种表达。

——摘编自周凯、高福进著(口罩文化史:病毒、符号与身份建构》

材料三   20203月至12月,中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涉及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亿元其中出口了2242亿只口罩,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人提供了近40只口罩,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保障。

——摘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口罩发明与应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口罩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口罩大量出口的认识。
6 . 疫情防控考验社会治理能力,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唐代也不例外。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受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思想的影响,唐代开办悲田病坊,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所属关系有: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

——摘编自廖靖靖《多姿多彩的大唐风貌》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卫生观念传播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唐代到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对我们当前疫情防控的借鉴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