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血吸虫病极为关注。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1957年卫生部在上海设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局,统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业务领导。随后,各级地方防疫机构和组织也相继建立,实现了专业防治组织的全覆盖。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下,血防工作很快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各疫区都把查治病人作为血防工作的重点任务,本着农闲治劳动力,农忙治妇女、儿童和半劳动力的原则,分期分批就地治疗;治疗方法则是根据病情不同而展开。在救治的同时,还利用各级媒体报道、诉苦活动、影视科教片等手段展宣传,号召民众鼓足干劲,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经各级政府和疫区民众的努力,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李向东《建国初期政治隐喻下的血吸虫病防治》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政府的防疫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2020-08-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制度的构建,是人类战胜各种疾疫、保障国民健康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8年,在霍乱等流行病侵袭下,随着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兴起,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出台,英国建立起全球最早的公共卫生制度。19世纪后半叶,面对贫困疯人数量增长以及医疗资源短缺的局面,英国各地纷纷成立郡立疯人院,使贫困疯人的收容与医治有了基本保障。20世纪上半叶,为满足国民日益增长及多元化的医疗需求,英国成立隶属于地方的市立医院,后又将其转型为承担全民免费医疗的国有医院。

——摘编自刘金源倪念念等《英国医疗卫生史研究》

材料二   北美地区早期的医院是居民个人出于非营利的目的自愿筹建的。……1798年,美国联邦政府真正介入卫生保健领域。19世纪中叶美国出现的城市化和移民浪潮,加剧了传染病和流行病的蔓延,从1866年开始,纽约等许多城市和州建立了卫生委员会,担负公共卫生方面的责任。1873年,美国各种类型的医院仅有178所,199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5579所。

——摘编自冯文《美国医院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医疗体系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医疗体系发展的趋势及影响。
2020-08-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是医学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华佗、张仲景、程高等名医,也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症论》等经典医学著作,记载了不少应对疾疫的医药措施。两汉时期,在疾疫爆发后,会选择医药治疗作为疾疫应对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东汉时期,医药治疗已经成为常态的应对机制,一般会由中央政府出面,派遣大员带领医护人员和药物巡行疫区。疾疫爆发后,政府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帝王自责、改元、免除相关人员职务、大赦、减租赋、罢娱乐、赐财物、厉行节约等,进行禳疫(祈祷.鬼神消除灾殃),以减轻疾疫损失,抚慰百娃心理。

——摘编自潘明娟、王社教《两汉疾疫及其应对机制初探》

材料二   宋朝已经基本建成了蔚为完善的官方医疗体系,富庶的经济也使得朝廷有能力在瘟疫期间为百姓提供更多支援,而便利的交通与相对较小的领土,也让医疗救助能够达到帝国的边疆。清朝的会馆公所和善堂基本继承了古代安济坊、居养院、惠民和剂局等机构的职能,只不过创设者由朝廷走向民间。清朝后期,地方官府往往会在兴办医药局等的抗疫事业中予以支持,而乡绅的活跃又能保证地方“善政”在官员迁进后依然保持稳定。

——摘编自2020—02—12《解放日报》刊载江隐龙《江南“抗疫”两千年》

材料三   16世纪英国鼠疫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没有特许不得放任何.出境,如有违者,立即逮捕,所有财物一律充公”,以实施严格的疫情隔离措施。这一法令与规范劳动力不得随意流动、保障劳动力资源的《劳工法令》相结合,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后来英国的《政令大全》逐步完善,成为防疫减灾的重要法律基础。

——摘编自张金平《古代疫情社会危机及应对路径》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两汉医学快速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应对疾疫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况宋古代抗疫措施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应对疫情的手段和目的。
2020-07-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0年2月24日,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与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共同署名的文章,介绍了科学界应对新冠病毒的努力,特别称赞了中国科学家共享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信息等贡献。文章还说,中国有关部门在应对和防控本国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所做的不懈努力,不但为其他国家在防控疫情上争取了宝贵时间,还为国际科学界共同应对这一疫情“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中共中央组织人民群众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此外,积极进行防疫宣传,各地民众逐渐从应对疫病的封建迷信中走了出来,科学防疫与治疗被广泛认同。经过10余年的努力,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1960年,毛泽东就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成就指出,把卫生工作看作一项孤立的工作是不对的,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的体质,使身体康强,环境清洁,与生产大跃进、文化和技术大革命相互结合起来,具有移风易俗、改造世界的意义。

——摘犏自李洪河《新中国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

材料三   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经济严重衰退等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共进。中国将同各国加强防疫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稳定,推进全球治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扩大开放中深化与各国友好合作,中国始终是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任举一例我国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物及其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探究这一时期我国卫生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经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人类应如何应对全球性的危机与挑战?
2020-08-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分班考试历史卷 0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疫病防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疫病的预防的记录。《周易》中有载“需于泥,致寇致”,意思是疫病未发生时,要在精神上做好准备。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洗面、洗澡、吸收、洗脚的记录……《夏小正》中载端阳时“蓄药以蠲除毒气”。到了秦代,对于“弃灰于道者”要受到刑法处置。汉代,《论衡》中有云:“鼠涉饭中,捐而不食。”《淮南子》中则有“疯狗不能投于河中”的记录。《后汉书》中还鼓励人们夏天时挖好井,保证一年四季有清洁的水饮用。另外,在考古发掘中,我们还发现秦汉的都市中普遍都设有“都厕”(公共厕所)和下水道。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抗疫简史》

材料二   19世纪时,英国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1831年,霍乱随着进口的货船传到英国,引发国内大流行。最初,因为英国政府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卫生事务一直由地方当局负责,导致效率低下无法应对。于是,中央政府组建了中央卫生委员会,吸收了医学专业人士,后者从医疗救治、环境卫生整顿等方面提出很好的建议,不断推进公共事业。到1851年,英国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卫生大会,讨论如何对霍乱等传染病加以防治。另外,英国以立法的方式,把与霍乱防治相关的每一点举措和进步固定下来,如《公共卫生法》《垃圾清除法》《城市下水道法》等。随着媒体宣传、卫生教育等也不断加强,防疫从强制行为变成了自觉行为,从法律问题变成了道德问题。这样,公共卫生不仅法制化,而且习惯化,并最终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1866年以后,霍乱在英国慢慢沉寂。

——摘编自李化成《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古代采取的防疫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霍乱大流行的原因,并概括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
2020-08-0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殖民主义的扩展,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世界病”出现了,这便是霍乱。“世界病”的发生,从大环境上来说,殖民行为和民族冲突让区域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城市的发展进程则加速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从小环境来说,工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污染特别是河流污染,卫生条件变得更差了。这种局面让消化道病原体活跃异常,并最终发展成了世界性瘟疫。

——摘编自李化成《全球史视野中的环境和瘟疫》

材料二   建国初,有西方人士曾断言,天花等瘟疫必定是新中国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1950年国庆节后,政务院发布了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要求全国各地居民普遍种痘一次。 此后,卫生部也发布《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必须对儿童进行种痘。种痘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加入到了这场运动中。医护人员和种痘人员根据人口登记名册,挨家挨户上门种痘。在这场全民种痘运动中,全国上下积极性很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到1961年我国最后一例天花病人的痊愈,中国境内终于消灭了这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瘟疫。

——摘编自宋莉《1950年消灭天花——人类免疫成功的典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出现“世界病”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解决天花问题上呈现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与灾荒、疾疫不断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范仲淹主政杭州时,恰逢“二浙阻饥,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为缓解粮荒,他力排众议,力主将粮价“增至斗百八十”,并“命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待“米既辐辏,遂减价还至百二十”。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朝廷诏告天下:“客贩永斛前来两渐荒歉去处出粜,经过税场依条免纳力胜钱(免税),仍不得巧作名色妄有邀阻”。

——摘编自张福运 《宋代荒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宋与南宋赈灾济荒措施的异同,并指出其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文化背景。
2020-06-2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一)中国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 1844—1856年英国经由广州和上海输入中国及从中国输出货物总值表

年份广州(进出口货值)万元上海(进出口货值)万元
18443340480
184625201020
18481510750
185016701190
185216401600
18549301280
185617303200

——摘编自戴鞍钢《五口通商后中国外贸重心的转移》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概括宋代在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防疫和卫生事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

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五   “清洁”一词,中国古已有之。近代以来,国人的清洁观念逐渐变得重要而明晰,清洁事物不仅被视为卫生防疫的关键乃至首要之务,而且成为关乎种族强弱、国家兴亡与体面的政治大事;原来基本属于个人事务的清洁活动也日益被作为公共事务纳入官府的日常行政事务之中。

——据余新忠《防疫·卫生行政·身体控制——晚清清洁观念与行为的演变》

材料六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条件。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赋予了“清洁”一词怎样的新内涵,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2020-04-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与国家、民族联系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和英国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灾款和物资,义赈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二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概括“非典”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2020-09-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