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疫抗争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能辨别出伤寒、疟疾、痒疥疾等传染病,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现,进而以“制天命而用之”的昂扬精神,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疫情发生后,本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思想,历代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唐大和六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责成地方官员亲自下乡送药,向老百姓传播防治疫病的知识。发生疫病后,历代政府均要求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如实。上报灾情,并且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材料二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面对各种严重流行的疫病,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1953年12月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地方政府对于组织群众,说服教育以及各项防疫具体工作,均予以积极推动。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的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我国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教,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材料三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中国政府及时做出了加强疫情防控的全面部署,我们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他国家暴发疫情后纷纷向我国学习、效仿我国的应对措施。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得积极抗疫成果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

每次读《史记·扁鹊传》,都“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因而就更加不理解一些读书人不“留神医药”,不“精究方术”,以至于不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他的宗族人口“向余二百”,但“自建安以来”,不到十年,“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其中“伤寒十居其七”。于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以期后世“能寻余所集”,“ 见病知源”,应对类似的瘟疫。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而)观今之医,(仅仅) 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以应付病人) (口给: 花言巧语)。夫欲视死别生(辨别生死之症),实为难矣!

一一摘编 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材料二   以下为“新冠肺炎”中药预防方剂及其解读:

(一号方剂适合健康成年人,二号方剂适合体虚易感冒者、老年人、儿童)

一号方剂组成:生黄芪,白术、连翘,山银花各,藿香、石菖蒲、防风、甘草。

方剂解读:药方是由多味药构成的有机整体。全方补中寓散,散不伤正,补不留邪;温中有清,温不助热,清不伤阳。共奏益气固卫,健脾和胃,辟秽化湿,清热解毒之功。

——资料来源: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官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在中医学领域的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所蕴含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在新时代促进中医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019-06-10更新 | 5664次组卷 | 11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