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蝗虫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往往成为庄稼的致命杀手,造成蝗灾。古人不了解蝗灾形成的真正原因,甚至认为蝗虫是“神虫”,于是就采用祭神的办法来解决蝗灾。但伴随蝗灾带来的巨大灾难,亦开始深入地探究治理蝗灾的方法和对策,《旧唐书》就记载唐代名臣姚崇运用蝗虫趋光这一特性有效捕打飞蝗;明代的陈世元曾撰写《治蝗传习录》,介绍养鸭、放鸭治蝗的成功经验。不过古代民众虽然掌握了一些治理蝗灾的措施,但是仍只能尽可能地减轻危害,而难以根治,所以蝗灾的发生依然很频繁。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蝗灾与治理》

材料二   党和政府对蝗灾问题高度重视,在中央要求下,各蝗区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治蝗指挥部,并建立了责任制。党和政府还十分重视蝗情的侦查、预测预报工作,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并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在具体的治蝗工作中,放弃了耗费人工过多而效果不明显的传统“挖卵"治蝗法,采取效率更高的药械治蝗法。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加入捕蝗、灭蝗的队伍,使得新中国的灭蝗工作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经过不懈治理,最终使蝗灾这一历史性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摘编自江满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治理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蝗灾难以根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治理蝗灾的特点及意义。
2021-05-08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甲骨文中记载:“己巳卜,兄(同“兇”),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叀小羊(向鬼神祭祀)。”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
A.防控疫情的应对措施科学理性B.占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
C.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D.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已经有了“虫”“蛊”“疟疾”的记载,《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史记》和《汉书》等都有部分疫情记载,《五行志》里也记载了传染病的发生和防治情形。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本着“国以人民为本”的思想,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注重防治结合。秦律规定,凡麻风病人都要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西汉时碰到疾疫,也采取了及时的隔离措施,以防传染。两宋前后设有各种职能不尽相同的医疗机构,如养济院、福田坊、将理院和安济坊等,主管医学教育和药材经营;明朝涌现了大量传染病学的专家,他们总结经验,分别出版了专门研究瘟疫、痘疹、麻风病、梅毒和疟疾等传染病的医学专著,向各州县推广,宣传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

——摘编自王立群《历史视角看瘟疫》

材料二   公元前430年,雅典人与斯巴达人正处于战争的胶着状态中,搅动整个希腊古典时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了关键时刻。一场瘟疫席卷整个雅典并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雅典三面环山,一面傍海,淡水资源缺乏,老城区以神庙为中心,人口密度过大,新城区,遵循自然状态延伸,没有严格规划标准;民居的分布显得比较杂乱,习惯在公共场合交流、运动、参政、学习,缺乏集中社区的概念。虽然雅典人在疾病爆发初期就开展积极自救,但医护人员因缺乏防疫护具而纷纷中招。到公元前427年,肆虐雅典的瘟疫渐渐平息。希波克拉底,一面积极调查疫情,同时探寻病因及解救方法,利用烈焰产生的隔绝与净化空气效果,成功遏止疫情的扩散。这也成为今天预防瘟疫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雅典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政府与雅典防疫措施产生的背景,并对防疫效果及作用进行评析。
4 . 《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己是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这说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
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瘟疫大流行。朝廷在长安城中建邸舍房屋200区,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由此可知
A.汉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B.汉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
C.政府主导抗击瘟疫疫情D.汉朝开始中药治疗瘟疾
2020-08-27更新 | 341次组卷 | 6卷引用: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记载,元惠宗至正四年(134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元代文学家揭候斯也作诗云:“近闻回中章大作,不向村原与城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这说明,当时福建地区
A.社会经济急剧衰退B.瘟疫灾害异常严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政府消极应对瘟疫
2021-05-12更新 | 711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庚申,北京及周围发生了该地区有文献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4小时之内,康熙已经召集内阁、九卿等各部门满汉官员,商讨应对措施;第三天,康熙派人前往周边地区查看灾情并上报朝廷;第六天,赈济银两已直接发放到受灾最严重地区的灾民手中……御史官员甚至皇帝本人对勘灾、赈灾及灾后重建过程进行监督。此次地震的赈济工作,以中央财政支付为主,康熙帝直接拨出帑银,让散赈官员到灾区发放给灾民。地方官员,则承担起勘察灾情,维护日常生产生活秩序。期间,康熙帝还谕令各衙门官员将上谕特别是有关对灾区灾民赈济措施的上谕“通谕内外军民人等,咸使闻知”,使灾区的百姓切实感受到朝廷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帮助,消除恐惧。

——摘编自汪波《康熙十八年京畿大地震的应急机制》

材料二   京师为首善之区,盛京为“发祥之地”。清政府非常重视这些地方的防疫,“康熙四十二年(1703)八月,“文登大疫, 民死几半”,而北京无染。康熙帝将承德山庄开辟为满蒙贵族专用的“避痘所”,并多次亲派医师前往东北地区为满蒙子孙种痘。八旗之外的民人境遇就悲惨了,他们种痘相对较晚,上海居民种痘的文字首见于道光年间。

——摘编自高中华《清代如何防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康熙帝应对灾疫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简评康熙帝的灾疫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