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济(1896—1979)又名李济之,湖北钟祥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始终将考古学视为历史学的分支,认为考古学的责任是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真实可靠的历史,最终推动健全的民族意识形成。针对上古史研究文字记录严重不足的状况,李济认为应关注地质、气象、古生物、人类文化遗址、民族学、人类体质学等各涉及多门学科的资料。他主张采取比较法,做到中国与外国比,国内各区域相互比,“比较各处的事实”“认识各处实物的真正价值”。他赞成在考古资料收录方面应详细记载出土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的做法,认为这体现了史学家求真的态度与素养,此外还要保持有控制的想象力。

——摘编自杨天通《考古和人类学视野下的古史重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济的学术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考古学对史学研究的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冼夫人(512-602年),岭南越族人,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隋书》记载其家“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众。夫人多筹略,抚循部众,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当时,岭南地区农业经济大部还处在“火耕水褥,无有蓄积之资”的生产水平。冼夫人引入中原农耕技术,积极提倡“尽力农事”,使得当地农业生产有了显著提升。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番州总管赵讷贪虐害民,岭南诸部多有亡叛,文帝降勅委托冼夫人招慰亡叛。她以九十高龄亲载诏书历十余州,宣述圣旨,抚慰民众。冼夫人把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分三库保管,每逢年节在庭中展示,并告诫子孙:“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俱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仁寿二年(602年),洗夫人卒,谥曰“诚敬夫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冼夫人能够对岭南地区开发做出贡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冼夫人的历史功绩。
2023-04-06更新 | 192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银川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出现了“疑古派”,他们对仅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历史提出质疑,认为“东周以上无信史”。然而,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加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有越来越多学者对“疑古”之说提出挑战。如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郭沫若则明确阐明了仰仗“锄头考古学”的力量,中国上古还需要大规模做地下发掘的主张。另外,随着一些被疑古派判为伪书的《尉缭子》《六韬》在西汉墓的出土,对疑古派无疑产生致命打击。这说明(     
A.时间久远,文献语焉不详,“疑古派”认为“东周以上无信史”是完全正确的
B.史料缺乏,史家各执一词,已经不可能弄清楚“东周以上有无信史”这一问题
C.文献资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双重证据法”所证明的历史,已推前到夏商之际
D.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考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魏短暂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统治集团进行了军事改革,建立起府兵制度。宇文泰设置六个柱国大将军,以合周礼六军之制。周武帝宇文邕时,将柱国统帅的兵士改称为侍官,使兵士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士兵最初由豪强子弟充任,后以平民子弟为主。士兵装备自给,免除课税,战时打仗,闲隙农耕,有了兵农合一的趋势。《历代兵制》所记载:“故隋之兵威,视南北之国为尤强。是征伐四克,而成一统,皆府兵之政也。”府兵制的确立是北周军制的重大改革,周武帝死后,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

材料二   唐玄宗后期,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初规定府兵三年一代,但随着唐朝中期之后边患增加,用兵不断,戍期延长,加上腐败日益严重,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因此无人愿当府兵。天宝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府兵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时改行募兵制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不同史料对“西瓜”的记载。据此推断,符合史实的是
记述出处
蓝皮密理,素肌丹……甘途蜜房,冷亚冰圭。刘桢《瓜赋》(汉)
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即取藏,经年食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南朝)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文天祥《西瓜吟》(南宋)
按胡娇于回统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商北皆有。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A.我国种植西瓜的历史悠久B.经济重心南移助推西瓜种植
C.西瓜在五代时期传入中国D.在不同时期西瓜有不同称呼
2021-09-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历史》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这表明希罗多德
A.能够理性叙述历史B.具有创新精神
C.具有开阔的视野D.具有历史学家的使命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屠呦呦,193012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疾新药的研究,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与青蒿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屠呦呦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屠呦呦能够发明青蒿素的原因。
8 .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说,论证“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的论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国语》中“宗庙之牺,为吠亩之勤”的记载
B.春秋时期孔子的一个著名弟子冉耕,字伯牛
C.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大量铁犁等生产工具
D.史家刘兴林《牛耕起源与早期牛耕》中的论点
2020-09-17更新 | 73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补习班)
9 . 官渡之战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持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本纪》“(曹操)公兵不满万, 伤者十二三”的记载。长期以来,许多历史教材也往往表述为“袁绍兵多粮足,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则粮少兵寡,可用来作战的,大约只有一两万人”。但近年来,学术界有人通过研究认为官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拉锯战,曹操军队也在十万左右,并非是曹操以弱胜强。这说明
A.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B.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事实的考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
2020-09-14更新 | 39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此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摘编自艮谦斋《北宋沈括百科全书式笔记(梦溪笔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梦溪笔谈》成书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括及其《梦溪笔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