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苏占领南部和北部的方案,得到苏联认可。1948年8月和9月,南方和北方分别建国。1950年6月,双方在发生军事冲突,朝鲜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初期,朝鲜取得重大军事胜利。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同时美国放弃原有对台政策,公开保护台湾。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保家卫国。中朝军队收复平壤,并把联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迫使美国坐到了谈判桌前。1953年6月,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谭旌樵主编的《抗美援朝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 .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是美国重要的外交传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贝米斯(美)《美国外交政策史》中说:“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在1796年才第一次明确地清楚地规定下来。华盛顿的《告别演说》的贤明而完美的思想真正体现了开国元勋们的经验和智慧。一百多年来没有一个明白是非的政治家认真否定过。”

——肖海芹《孤立与发展-美国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造析>

材料二   “威尔逊的失败,不是以国联是否为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或国联的正式成立来衡量”,而是“早在欧洲时,他就失败了,相较于克里蒙梭的冷静、睿智、胸有成什,威尔逊要逊色很多了,对于克里蒙梭的提议,他总是节节败退,合约条款的大多数内容都是由英法两国拟定。威尔逊“偏袒德国”的主张没有得到欧洲战胜国人民的欢迎,而对于德国的“特定保证”也没有实现。他离开巴黎时也许更像是一个和会的“局外人”。成立国际联盟是威尔逊理想主义最为核心的一部分,而《凡尔赛和约》中的国联已经蜕变成英法两国倩以控制他国的工具,其实质上更像一个一致对外的军事同盟,到关键时刻就只是一个没有实际作用的“空架子”。威尔逊理想主义第一次尝试的失败,固然与其在整个和会中的个人表现有关,但是,这背后还有更为深厚的国际背景因素和国内政治传统因素。

——摘编自《浅析威尔逊理想主义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单边主义一度大行其道,美国不顾包括西欧主要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世界多极化趋势似乎受控。美国学者克劳斯·海默在90年代初宣称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时刻。在这种单极论盛行下,基辛格头脑冷静,在1993年告诫世人,由于共同敌人和威胁的消失,西方联盟的凝聚力下降,欧洲、日本与美国的利益冲突增多。同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日本、德国或欧盟及中国必将崛起,美国尽管还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国际体系的控制力在下降。

——摘编由人民网学术论坛《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此处的“外交政策”是什么?除了外交政策上的忠告,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还提出了哪些建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威尔逊理想主义失败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劳斯·海默认为进入以美国主导的单极时刻的原因。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在国际舞台的活动证明基辛格观点的正确性。
2021-01-14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1届高三1月选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可以概括成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1943—1953年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同时又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其次,帮助建立联合政府;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为此,1948年苏联把南斯拉夫从情报局开除;1944—1945年间苏联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歹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划入了苏联的领土。总之,这一政策对当时和以后的苏联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毕元辉《论1943年——1953年苏联对东欧的安全带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安全带政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2018-10-27更新 | 524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北江中学等九校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材料:姚鼐,安徽桐城人。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

在学术思想方面,姚鼐极为崇尚程、朱之学,可“正之”,但不能诋毁、讪笑,否则便是“诋讪父、师”,要遭天谴。姚鼐虽加意维护程、朱,但较为通速,能兼容其它学说,甚至能吸纳汉学之长。他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又理”,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考据”,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辞章”,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

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等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姚莹等一大批弟子,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桐城家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姚鼐一生的著作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等。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槲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摘编自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论述》

(1)根据材料,概括姚鼐的主要成就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姚鼐思想没有发展为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