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准。司马迁讲究“天人关系”,沟通“天人关系”最为重要的路径是“善恶”,尤其是大善大恶。这在《史记》中有明确表述,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善者,天报五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

——高希中《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

材料二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清军入关前在松锦战役中失败,被俘降清)一直比较受人关注。自他死后至今的300年间,物议纷然,评价不一。

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功臣,受到清政府的褒奖
乾隆年间被钦定为“贰臣”,受到贬抑
民国初期大体延续乾隆时期的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被视为“汉奸”,大受挞伐

材料三   1996年,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石狮市举行,会议认为“洪承畴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重要谋臣在为满族夺取全国统治权、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冀震宇《社会变迁、文献解读与洪承畴“贰臣”形象的演变——兼论历史人物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司马迁的人物评价标准评价汉武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洪承畴不同时期评价不一的原因。
(3)是否认同材料三中“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关于洪承畴的评价?为什么?
2023-04-10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北魏孝文帝起,历代均田制的实施,就是不普遍的、打折扣的。以唐代为例,尽管唐初均田令规定授予民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但各级官员利用特权大量占田,“公田”日少,再加上“丁口滋生”,政府并没有足额土地授予民众。唐代开元年间的户籍文书记载,有户主余善意应受田一顷六十一亩,实际只受二十八亩,但要交的租调却一点未减,需要“纳租二石(“一丁之租”)。民众苦困,“耕者日少,田有荒芜”,到武则天时,“天下户口,亡逃过半”。

——摘编自杨志玖《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等

材料二   明代前中期江南平原实行水稻一年一作制,一个无牛农户可种稻25亩上下,自明后期以来,水稻与春花轮作的“新一年二作制”逐渐推广。在这一新的耕作制度下,时人提出:“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一十亩”。在苏州、松江等江南蚕业和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妇女大多不下田劳动,所以农户耕田更要少一些。明后期以来江南“人耕十亩”经营规模的出现和普及表明这种经营规模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其他经营规模更佳。

——摘编自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在分析均田制走向崩溃的原因时所选取的视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以来“人耕十亩”现象形成的原因,并从唯物史观角度对该现象的合理性进行解读。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经营规模谈谈你的看法。
2022-04-30更新 | 288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冲刺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越战小说随着越战应运而生,由《绿色贝雷帽》的浪漫主义,到《伤亡统计》的现实主义,再到《肉搏战》《追寻卡西艾托》的后现代主义,越战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描述真空战争,表现英雄主义、英雄神话到再现战争残酷,批判战争罪恶,揭露政府阴谋,刻画士兵心理的成长蜕变历程。其中最真实反映战争现实与描述士兵内心的作品是将回忆录与日志体相结合,呈现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日志体小说。美国越战日志体小说是对越战之于美军士兵及美国民众伤痛的记录与解读,对于美军士兵而言尤其是疗伤之作,它清晰展现了美国军人在战争前线及后方的真实生活,解析了美国军人在置身战场环境、亲历战争残酷后的心理冲击心态变化和心灵创伤,展现了战争对普通士兵心理、良知和人性的推残与吞噬。

——摘编自王欣然《战争的记录与伤痕:越南战争与美国越战日志体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战小说从浪漫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越战小说产生发展的意义。
2022-03-25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和森(1895—1931),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1918年4 月,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1919 年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他刻苦自学法文,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比较早地得出“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是现世革命唯一制胜的方法”的结论。1920年9 月,蔡和森明确地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他关于成立共产党的提法明显地早于其他早期领导人。此外,蔡和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1922年,蔡和森在中共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明确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等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王相坤《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蔡和森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和森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和森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