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姜绍祖(1876-1895), 台湾新竹人,祖籍广东,著名抗日英雄。1895年春,姜绍祖因痛恨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不愿当亡国奴,于是自散家财,在北埔一带募集乡勇500余人,抵抗由基隆、台北南进的日本侵略军,并联络徐骧、吴汤兴等各路抵抗军,全力配合,协同作战。他曾在新竹大湖口地区打击进犯的日军近卫师团。不久,日军重兵压境,姜绍祖力战不屈被俘。侥幸脱身后,姜绍祖到北埔,再募乡勇壮丁,与日军奋勇作战。同年6月18日,姜绍祖再率义军向新竹城东门发动进攻,在徐骧义军及广大群众的支援配合下,反攻取得重大胜利。同年7月月底,率军攻城时遭到日军拦击,姜绍祖率百余名战士退入竹林中继续战斗,因力竭不支,最后与七十多名战士一同被俘殉国,他牺牲时年仅19岁。他在狱中留下绝命诗一首以述壮烈成仁的慷慨:“边戍孤军自一枝,九回肠断事可知;男儿应为国家计,岂敢偷生降敌夷。”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姜绍祖抗日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姜绍祖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2023-09-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状元及第,为官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后因维护儒家伦理被贬谪云南。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留有著述。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一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杨慎仕途沉浮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慎的历史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龚自珍(17921841),祖父、父亲皆为进士出身,外祖父是清朝著名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母亲段驯能诗工画。龚自珍精于经史,中过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的官,生活的乾、嘉、道三朝,“圣朝”的威风依然,而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他在倡导经世致用学说时,成为众所共认得摇旗呐喊的有力人士。由此,一些士子学人从书斋转向社会,由宋、汉之学转向经世致用。在龚自珍的文献中,论及西方殖民主义的有两篇,一是《罢东南番舶议》,一是鸦片战争前的《送钦差大臣候官林公序》。“夫中国与夷人互市,大利在利其米,此外皆末也”,西方“所重者”,皆中国“不急之物”,“宜皆杜之”。在龚自珍身上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他是中国传统思想向近代发展的一个最初步的中介,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

——摘编自茅海建《龚自珍和他的时代》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龚自珍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简要评价龚自珍的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成仿吾(1897—1984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精通德、英、日、法、俄等五国语言。1921年他和郭沫若、郁迭夫创立创造社。他撰写和翻译了许多论文、小说和诗歌,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和犀利激烈的文学批评,成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成仿吾发表的《论译诗》是当时最著名的译论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了翻译的方法即表现翻译法和构成翻译法,还提出“理想的译诗”标准。大革命失败后,成仿吾流亡欧洲,学习马克思主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1935年到达陕北后,成仿吾和徐冰合作翻译《共产党宣言》,该译本是根据德文直接翻译的新本子,更准确传达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1939年,他带领几千名学生奔赴敌后,创建华北联合大学并出任校长。成仿吾的人生道路是知识分子从苦读旧学到追求新知,由“文化人”到“革命人”转变的典型。

——摘编自郭鑫《忠诚的革命翻译家——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仿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成仿吾一生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成仿吾由“文化人”向“革命人”转变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2022-11-27更新 | 2134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屈大均(16301696年),广东番禺县人,师从南粤大儒陈邦彦,曾游历荆、楚、吴、越、秦、晋等地,广泛结识顾炎武等中原名流学者。他倡导“以诗为史”,以史学眼光进行诗歌创作,创作出《垄土行》《民谣》《蛋户》等现实主义诗篇,赋予了岭南诗派强大的生命力。他对岭南历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整理,选编整辑《广东文选》《广东文集》等著作,保存了岭南的文化精华和珍贵史料。屈大均的史学著作也相当丰富,主要代表作有《广东新语》和《皇明四朝成仁录》。其中《广东新语》记载了广东政治、经济、民生、天文地理、风俗商贸、海外贸易等内容。屈大均治学务本求实。

注重本土的国计民生,把发展乡邦文化和发展地方经济相互结合,成为他治学的最大特色,对整个岭南文化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摘编自冼剑民关汉华《试论屈大均对岭南文化的杰出贡献》等


(1)分析说明屈大均成为著名诗人和学者的社会条件。
(2)概括屈大均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
2022-05-3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考前综合训练(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鲍照(416年?~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家世微寒,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揽为临川王国侍郎,宋文帝用他为中书通事舍人,但他在政治上始终受到压抑,同时在文坛上也受到轻视。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性珍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六朝诗坛,素称贻讥金粉,浮华纤巧,内容空虚贫弱,缺少现实生活的反映.鲍照的诗篇,则从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和文学语言,形成了他的诗歌豪迈的风格。鲍熙的代表作《拟行路难》写出了百战关山的老军人流离边塞,思乡难归的愁苦;《登大雷岸与妹书》,用细致的笔触,描绘自己在旅途中见到的江山雄伟景象,并以抒情的口吻,叙述旅途的艰辛;《瓜步山揭文》借描绘江中小山—瓜步山,为寒门才士吐气,并直接斥责了当时“贩交买名之薄,吮痈舐痔之卑”这一流人物,抨击现状,颇为大胆。

——摘编自王仲军《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鲍照诗作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鲍照、陶渊明等著名诗人的原因。
2022-05-2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樊锦诗, 1938年出生于北京,1958 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3 年, 樊锦诗大学毕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志向,樊锦诗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研究院工作。漫长的五十年,她择了这一事,也终了这一生。

樊锦诗用爱和生命践行着守护敦煌的神圣誓言,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坚持改革创新,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

——摘编自王仁锋《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樊锦诗对敦煌学的突出贡献与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敦煌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022-05-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民主化和民族主义思潮逐渐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德意志第二帝国由于政治体制设计的原因,通过舆论影响政治成为了民众的首选。威廉二世每次在外交、殖民、军备方面有所建树,都要指挥各大报纸连篇累牍地宣传,使得德国普通民众对于殖民扩张和民族主义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无论是德国的军队、国会、商人、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都对扩张和战争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对德国“世界政策”的出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截止1915年底,德国让会上流传的鼓吹战争、歌颂战争的散文超过235册,战争诗达150万首,战争文学达8000册。

——据沈志昂(国内舆论与德国世界政策》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扩张”舆论迅速鼎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扩张”舆论迅速鼎沸的后果。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北魏孝文帝的什么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022-05-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