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民变,经济重地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之乱的打击,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不休,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

——摘编自吴文良《泽潞刘氏的兴亡与唐代中后期的政治》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前,法国曾在路易十四时期经历了称霸欧陆的辉煌,对内发展工商业,对外开疆扩土,波旁王朝的势力遍及整个欧洲,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财富迅速增加。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政治体制的腐朽、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分配的不公,法国的社会状况日益恶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再加上路易十五对外作战不利,欧洲诸国均敌视法国,在内外矛盾交加之下,启蒙运动又为法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所以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波旁王朝迅速由鼎盛走向崩溃。

——摘编自冯德昕《大革命前(1661-1789)法国社会状况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后期的统治危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法国波旁王朝衰亡与唐代衰亡的本质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法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威尔逊担任总统以来,他率先承认中华民国。一战爆发后,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为代表的美国在华侨民竭力与中国亲善,许多美国侨民,包括商人、军官、外交官均给予中国的反日行动极大的支持。1917年,商务印书馆率先编辑出版《美国总统威尔逊参战演说》,在 1918 年美国公共情报委员会派驻中国之前,中国媒体界已经自发地宣传威尔逊的主张了。民国初年,中国知识界和媒体界对民主共和抱有乐观的希望,"美国每届新总统莅位,其仪式之庄严,恒有非世界其他共和国所能及",《东方杂志》就经常刊登有关威尔逊的主张。1919年,克劳领导的东方通讯社正式更名为"中美通讯社",宣传威尔逊总统的战争演说、外交政策,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马建标《塑造救世主∶"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朱德润,平江(江苏苏州)人。工书法,师法赵孟頫、王羲之,格调道丽,笔致道健。擅山水画,师承许道宁、郭熙,所画多作溪山清远、峰岳耸秀、林木挺健,山石用卷云皴,树作蟹爪枝,颇具真实感。他儒学底蕴深厚,善诗,多写景状物,亦有触及时弊之作,如"人生盗贼岂愿为,天生衣食官迫之"等。元延祐六年(1319年)冬季,他在赵孟頫的引荐下入京,其才华受到元代统治者赏识并得到重用,声名鹊起、红极一时。他曾赴高丽为官,与高丽国国王王璋、高丽国年轻大儒李齐贤的交往密切。晚年的朱德润长期归隐山林,一直为当时的士人所推崇。

——摘编自李天垠《元代宫廷之旅——沿着画家朱德润的足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德润受到士人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朱德润。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朝中叶开始,官吏制度腐朽不堪,空谈政治流毒甚广,整个文官系统走向瘫痪的边缘。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上奏《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推行“考成法”。张居正在奏章中提出,全体官员将所办公务一律造册,制作出三本公务薄,一本留在部院作为底本,另外两本分别送六科、内阁备案待查。公务薄所列大小事务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最终完成期限,然后根据实际完成情形逐一注销。每月进行一次考成,每半年汇报一次执行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考核,朝廷依据考核的结果时官员进行升迁或降黜,褒奖或处罚。“考成法”在官员内部确立了层层监督的机制,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官员均被纳入到了绩效考核之中,官场从怠惰成风到战战兢兢,万历时期被罢黜的各级官吏两千余人,比明初多四十余倍。张居正也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员,以致身后遭受攻击,“考成法”终被废止。

——摘编自赵鹏《张居正的考成法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积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坐大对手;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战争发动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这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它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从而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的动摇与毁坏。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学熙(1866—1947),中国近代北方工业之父。1901年,山东创办官立大学堂,周学熙任管理总办。周学熙年谱记载:余奉命后,订章程,聘教习,所有功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校风甚饬,重印中学正宗,又采各家所译西文格言及科学理化之论,成为西学要领一书,以授学子,使端趋向,而重实学。1903年,周学熙奉委为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对此项委任,周学熙的自我评价是“之后四年,工艺成绩斐然”。他制定了一张蓝图,如计划创办高等工业学堂、教育品制造所、劝工陈列所、实习工厂、造纸厂等;工厂附设日夜课补习所、仪器讲演会、工商研究所等;助办者有初等工业学堂、织染缝纫公司、玻璃厂等。他开设考工厂(商品博物馆),作为“鼓舞商情”的全民职业教育机构。他在年谱中写道:考工厂起到了一个“考察本国、外国产品,以激发工业家之观感”的作用。

——摘编自张峪铭《周学熙:一位民族实业家的教育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学熙投身教育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周学熙的教育活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