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度术师”的商鞅,为本归蜜夷之列的弱秦“拓霸国之规模,立统一之基础”。在其改革中,直接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什伍连坐D.推行县制
2022-10-15更新 | 882次组卷 | 27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开始,就有一批仁人志士追求汉字简化,甚至期望实现拼音化,在他们看来,是繁杂的汉字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自1956年由国务院颁布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总表》对汉字的简化方式大致有简化原字、简化偏旁、废除今字保留古字、合并同音字等四种。据统计,原有的繁体字平均每字16画,经过简化之后,平均每字降到10.3画,减少了35%的笔画。在7000个常用字中,有简化字2235个。简化字约占现代汉语用字的三分之一。《汉字简化总表》的积极作用在于大大地简化了笔画,减少了用字,便于识字,提高了书写速度。实施简化,有利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汉字简化总表》的制定者的主导思想仅仅是把汉字看作是记录符号,追求把每个字的笔画限制在10画以内,所以简化笔画往往顾此失彼。

——摘编自杨新生《汉字简化的回溯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汉字简化”方案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字简化”方案。
2022-06-03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赤峰二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何叔衡,湖南宁乡人,中共一大代表。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兼苏维埃最高法庭主席。

当时中央苏区存在不依法办事、轻罪重判等不良倾向,少数则重罪轻判。为此,何叔衡对下面报批的案件,仔细审查,严把定刑关。1932526日,他在审批瑞金县苏维埃裁:

判部第二号判决书时写道:“关于朱多仲判处死刑一案不能批准,由枪毙改为监禁二年。”10月,他在指示信中说:“第二号判决书主要是些偷牛偷鱼的事。至于与反动土豪通信,到底通些什么信,发生了什么影响,未曾证明,不能处死,需再搜查反革命证据或发现反革命的新材料,可以复审,不过主审人要改换。”

——摘编自《间西苏区法制史料汇编》


(1)根据材料,归纳何叔衡在苏区司法实践中所遵循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叔衡在法制建设上的历史贡献。
2022-05-19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四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程开甲(1918-2018),中国科学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八一勋章”。1946年,程开甲留学英国,新中国一成立,他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从首次踏入“死亡之海”罗布泊,程开甲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都留在了大漠戈壁。

他成功主持了包括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首次地下平洞方式和首次首次地下竖井方式等30多次核试验,人们称他为“核司令”;科学地规划筹建了多学科、高水平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带领科技人员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在他主持的一次次试验,成功的背后,是严谨科学、周密细致和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这些试验的成功,打破了美苏英的遏制,为我国核试验的发展赢得了主动,对核武器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章文《一生为国铸盾,映照百年风云》等


(1)根据材料,简析程开甲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程开甲取得成就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为造应军队工作重点转移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人民解放军进行三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全军总员额由603万压缩到305万,大军区由11个调整合并为7个。20世纪90年代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军事战略方针的基点定位于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军队体制结构进行优化,专业技术兵种部队比例有所上升,全军总员额减少到250万人。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央军委提出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全军总员额进一步下降为200万人,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优化规模结构等方面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摘编自丁伟魏旭王巧伟《新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时在秦国颁布了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贾谊称“秦人富家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所谓“子壮则出分”,即每个儿子均可以从父母处分得一份家产。汉代以来,家产继承遵循诸子均分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旧有数额上的差异。女子在继承中的地位很低,故有“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妇有唱随之礼”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中,法定继承一直是主要的继承方式,因此基本上不存在遗嘱继承的情况,只有没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才适用于遗嘱继承。明清时期,兄弟分家、父子析产异居成为通常的行为习惯,并且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方式和制度体系,“律不言家产,而例特为补文,以产争继者多,故于财产一层反复言之也”。

——摘编自邢铁《家产继承史论》等

材料二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着手进行家庭财产制改革。《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首先确定妻子享有了继承丈夫遗产的权利,除配偶外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为:直系卑(晚辈)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而且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不问性别。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农村的财产继承原则还是传统的作法,姐妹无论出嫁与否,均不能继承财产。1950年《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与处理权,夫妻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继承、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保护弱势一方等原则,继承制度更加精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彩娟《中国家庭财产制的历史变迁与现代重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产继承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现代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贾(约公元前240-公元前170),汉初重要的政论家和思想家,一度“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起义军进军咸阳,派陆贾等人前往游说秦将,“秦将果欲连和”。秦王朝被推翻以后,陆贾跟随刘邦参加楚汉战争,成为其重要谋士之一。西汉政权建立不久,陆贾两次受命出使南越,成功促使割据一方的南越地区首领赵佗臣服。吕后擅权时,陆贾“自度不能争之”,称病归家,后为丞相陈平划策,在推翻吕氏集团、拥立文帝上有功。陆贾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主张给生产者以休养生息之机,同时要求“行仁义,法先圣”,“德治”与刑罚并用。他向高祖谏言: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为高祖所著的《新语》一书凡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而后来的董仲舒亦“相被服焉”。

——摘编自《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作出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陆贾能够取得上述贡献的原因。
2022-03-31更新 | 263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赤峰二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汉武帝时期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屯田始于元符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后,在朔方以西至令居屯田,屯田官兵达五六万人。此后,随着战争的需要,上郡、朔方、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以至西域的轮台、渠犁、车师、楼兰等地皆有屯田,屯田官兵最多时达到六十万人之众。屯田制度解决了边地军队的军粮供应问题,使军队的作战能力得以保证,汉朝政府对西北边塞地区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摘编自漆侠著《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漕粮由地方官征收于民,再交兑漕运部门运抵京城,历时近一年。从仓储、运输、损耗加之行政成本,使得漕粮运费远高于米粮本身价值。咸丰年间,因战乱兵婴影响,漕粮运输愈发困难。咸丰七年(1857年)湖北军务大体告竣,但仍需为省内及入江皖作战各营提供饷需,湖北巡抚胡林翼开始在湖北主持漕务改革。各州县将漕粮改折银钱征收,除部分截留充军饷外,滑折银分批运抵京师。同治末年起,湖北在漕粮折征基础上,每岁由招商局于江皖等地采买海运米三万石,由沪海运至津,交兑通仓。南方省份普遍进行漕务改革,这反映出近代不计成本的“贡赋逻辑”逐渐被改变。

——摘编自周健《改折与海运:胡林翼改革与19世纪后半期的湖北漕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林翼在湖北推行漕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各省漕务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是西欧从传统迈向近代社会时期的思想巨人,他在近代科学方法和自然哲学的探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有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认为应该把尊重事实,搜集和确定事实作为“归纳法”的第一步。培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哲学,他指出“所谓知识在于实践中能够具有一定的效用,功用是实践的根本属性。”他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人类征服和占有自然的重要手段。亨利.沃登爵士称他为现代“科学之光”。

——摘编自丁立群等《技术实践论:另一种实践哲学传统》

材料二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代表。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推崇备致,认为“贵创”“博证”“致用”是顾炎武学术研究究方法的精华。顾炎武在治学过程中反对一味模仿古人,提倡独力创新,将“独创理论还原于人事的日常经验才可知其正误”。顾炎式做学问反对玄学、理学之清谈,主张探索“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的学间,引古著今,注重用学到的知识或自己形成的理论来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学以致用、“明道教世"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学者的“济世情怀”。

——摘编自威福康《论颐炎武治学方法的儒家精神与哲学意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根与顾炎武学术思想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学术思思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培根与顾炎武学术思想不同的历史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