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5 道试题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受封于“河、淇间故商墟”。周公分封康叔时告诫他说:“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示君子可法则。”后来,“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促进了族群融合B.政治伦理关系严密
C.墨家尚贤思想的传播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齐受封之初,就与营丘周围夷族部落产生了地缘政治上的矛盾,因此齐立国后便采取了一些缓和族群矛盾的措施。可见西周分封制的推行(     
A.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强化了周王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有利于推动华夏民族的形成D.消除了周与其他部族间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是西周君主继位序数、谥号、姓名与世代序数之考察。据此推知,西周时期
继位序数谥号与姓名世代序数继位序数谥号与姓名世代序数继位序数谥号与姓名世代序数
1武王(姬发)5穆王(姬满)9夷王(姬燮)
2成王(姬诵)6共王(姬翳扈)10厉王(姬胡)
3康王(姬钊)7懿王(姬囏)11宣王(姬静)
4昭王(姬瑕)8孝王(姬辟方)12幽王(姬宫涅)十一
A.宗法继承以嫡长子为主B.王位继承方式出现变化
C.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D.天下共主局面逐渐形成
4 . 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提出来的,但它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与崇拜。西周以前,“天命”高高在上,具有绝对权威。西周以后,“天命”逐渐具有“德”的内涵,“德位相配”成为时人共识。这一变化(       
A.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升
B.表明君权神授观念迎合专制加强的需要
C.有助于为政权转移的合法性创造理论依据
D.折射出德才兼备成为选任人才的主要标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考古研究表明,西周初期,作为殷遗族氏和商文化重要标记的金文族徽铜器分布较为分散,其名称、类型也大多与商代晚期相同;但到了西周晚期的殷遗后裔墓葬中,有些铜器已不见族徽,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周礼“重食”的特征。这表明(     
A.殷商遗民丧失本族特征B.周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C.西周农业生产水平提升D.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周初分封制下晋南区域的唐及戎狄族众、殷墟遗民及东方夷族,这三个地区族群与周总会发生激烈的冲突,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提到:“姬姓与姜姓的重要成员各有控制一个地区的任务。成周、卫、鲁、晋、燕、齐……各占战略性的地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促进了民族的交融B.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C.增加了诸侯的权力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7 . 《礼记》规定周朝“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都可以进入“国学”学习,而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大学”“右学”之称。这表明西周教育的特点是(     
A.等级森严B.承袭商制C.去宗教化D.体系完备
2023-04-18更新 | 1365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论语·阳货》中有一段对话,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成为生活规范B.古代盛行厚葬守孝之风
C.孝悌观念背离礼乐伦理D.传统礼乐制度受到挑战
2023-04-17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殷商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宗族不仅是一个血缘群体,而且是一个政治群体、军事群体、阶级群体,但地域辐射有限。到西周时,则严格划分大宗、小宗,并在此基础上于广阔的疆域内推行了分封制。这种变化(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使部族国家向地域国家转变
C.弱化了宗族血缘的政治功能D.有利于早期国家疆域的扩展
10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像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效果。
(2)参考材料二、三,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4-14更新 | 596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