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属于周天子B.土地实际上为奴隶所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土地兼并现象
2024-05-2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学科训练历史试卷
8-9高一·广东汕头·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农具和用具D.兵器和农具
2023-11-27更新 | 183次组卷 | 49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据此可知,西周(     
A.水利影响农业发展B.存在集体耕作方式
C.土地私有制占主导D.天下为公社会和谐
4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下列对该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表述有误的是(     
A.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主要流行在我国商周时期
C.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D.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以前的主要经济区是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从西周开始,泾渭流域成为新的经济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区;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而南方江淮地区则相对落后。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两汉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2023-07-07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诗经》中有关于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劳动状况的根源在于(     
A.宗法制影响下的集群式农业本质属性B.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
C.土地制度的集体化属性D.铁犁牛耕推动经济发展
7 .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C.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2023-05-18更新 | 512次组卷 | 42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B.司法判决依据明晰
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
2023-05-08更新 | 726次组卷 | 20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井田制延续了古代村社中定期分配份地的制度。《春秋公羊传》何休注载:井田制实行“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竹简《田法》也有类似记述:“三年一更赋田(更换授与的田亩)。”这一做法(     
A.旨在消除贫富分化B.体现了土地的国有属性
C.反映了私田的兴起D.表明社会运作依循法律
10 . 如图是海岱地区(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一带)发现的商周青铜器统计图(单位: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A.农业发展迅速B.青铜铸造业繁荣C.礼乐逐步崩坏D.百姓日用品丰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