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8-9高一·广东汕头·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农具和用具D.兵器和农具
2023-11-27更新 | 183次组卷 | 49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距今已有2800至4500年历史,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如图分别是三星堆出土的铜尊和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尊,据此可以推断(       
A.商朝礼乐制度影响四川地区B.古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发达
C.当时部落联盟之间战争频繁D.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2023-08-29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3 . 西周初期,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归周天子,土地禁止私下交易。西周中后期,在诸侯与贵族中出现了有关土地的赔偿、赠送、交换,乃至抵押、典当关系。这一变化(     
A.源于生产力的发展B.反映出井田制濒临崩溃
C.保证了赋税的稳定D.表明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4 . 下图为1959年在湖南省宁乡市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大禾人面纹方鼎。(     
   
A.说明湖湘地区为商代青铜铸造中心
B.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体现出制造技术与审美艺术相统一
D.可佐证商周青铜器主题纹饰的质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位历史学者说:“我们当然清楚,青铜时代有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使用,不是在生产技术方面,而是在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     
A.饮食B.娱乐C.装饰D.政治
2022-07-24更新 | 579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锦弘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此人在途经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鋣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吕氏春秋.异宝)记载楚国令尹孙叔教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盛世。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孟子两人关于封建制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孔子、孟子上述认识差异的因素。
2022-01-05更新 | 367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
8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B.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D.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2021-02-01更新 | 495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据史载,周代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但西周中后期的一些青铜器,如卫益、五礼卫鼎、九年卫鼎等铭文上,却出现了反映贵族间土地买卖、转让等情形。下列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关于周代的历史记载有误
B.西周时期地权逐渐发生转移
C.青铜器的价值有待于考证
D.土地国有只存在于西周前期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曾试图施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加以解决?其结果如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