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       
A.土地买卖自由B.铁犁牛耕出现C.土地国有制度D.重农抑商政策
2 . 商、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都已经相对纯熟,装饰风格鲜明独特,纹饰图案庄严、厚重,还有一种难以琢磨的神秘和惊悚,具有骇异、狞厉、苍劲的美学特征。这体现了(     
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互为表里B.青铜工艺与等级秩序的发展
C.神权思想与王权政治的统一D.冶铸技术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3 . 从商代卜辞的记载中看,卜辞中关于“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的记载,非常之多,此外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据此推知,商代(     
A.社会经济分工日益细密B.经济生活充斥神秘色彩
C.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形成D.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4 . 尊是商周时期酒器造型之一。商周时期的尊常被做成动物的样子,而鸭尊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器型。下图为1955年辽宁省凌源市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鸭尊。鸭尊的出现(       
A.体现出游牧文明影响的扩大B.表明祭祀典礼日益世俗化
C.反映生活实践的艺术性再现D.说明鸭类驯养活动的普及
2022-11-26更新 | 367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种植。这说明,商周时期(     
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B.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C.南北经济联系加强D.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6 . 1972年出土的旟(yú)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该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周王后妃,曾多次代周王对臣下进行赏赐)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铸此鼎纪念。据此可知
A.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B.臣属接受封地后必须铸鼎
C.臣属对土地只有使用权D.师栌触犯了周天子的权威
2022-05-30更新 | 1700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如图为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裘卫四器之一,裘卫四器的铭文记录了一庶姓贵族卫快速积累土地、财富,成长为大贵族的过程,铭文中透露出卫对“获取大量土地”的自豪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土地所有制度松动B.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C.荒地得到大量开垦D.血缘政治得以强化
2022-05-25更新 | 1209次组卷 | 9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据考古发现,商代以“人虎”这一特殊纹饰为主题的青铜器物,广泛分布于安徽阜南、河南安阳、湖南宁乡、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区。这可以说明当时
A.文化认同的增强B.冶铸技术的传播C.审美水平的提升D.等级观念的强化
2022-03-24更新 | 373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届高考预测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辽宁地区专用 )
9 . 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A.体现了中央集权需要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022-02-01更新 | 1109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西周的青铜器上,凤鸟纹被广泛使用。春秋战国时,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宴乐、弋射、采桑等题材,许多用品都以此类纹饰作为装饰。青铜器上纹饰的变化,表明西周至战国时期
A.人文意识增强B.小农经济形成C.社会秩序动荡D.礼乐等级崩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