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
2 . 卫盉铭文载:西周恭王三年,矩伯付给裘卫约1300亩土地,以换取价值一百“朋”的玉器和皮裘礼服。九年卫鼎、格伯簋铭文中也有类似记载。这类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B.奴隶制土地制度受冲击
C.物物交换是贸易的主要形式D.封建地主土地日益集中
3 . 《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到战国时期B.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C.西周时期到秦朝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4 .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下列与材料记载相关的有
A.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B.青铜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D.绢帛是贵族们的主要衣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2018-11-07更新 | 3424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6 .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2019-06-10更新 | 9058次组卷 | 96卷引用:2019年江苏高考文综历史试卷
7 . 据记载,春秋后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税改革。这些改革
A.说明铁犁牛耕已经推广
B.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C.奠定了抑商政策的基础
D.保证了富国强兵的实现
2019-06-05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青铜器中,裘卫四器中有铭文记载:周共(恭)王三年,裘卫用价值80朋的一块玉璋,换得矩伯的十田;共(恭)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三两帛,矩伯以一片林地作抵。下列对材料主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
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9 .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买)”的记载,1975年岐山董家村裘卫诸器出土后,人们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解释其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这一变化(       
A.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
B.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价值
D.重估宗法分封制的内涵
10 .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