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中期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烦琐化和王权的逐渐强化,几代周王对传统宗族政治有所突破,开始有意地破坏周初分封制下所确立的侯国与王室之间的宗法政治关系。周天子在对待封国方面不仅没有尽到庇护的责任,还肆意干涉封国内政,甚至动辄伐灭封国。血缘宗亲情感的淡化和宗法制度的衰弱在周王室那里开始显现。

——摘编自乔传宁《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

材料二:春秋时期,宗族关系普遍存在并构成了各国政权的基础。各宗族内部仍实行基于血缘等级关系的宗法制度,并延续了传统宗法关系的若干特点。大宗要“保族宜家”,有责任禁止族人间的财产兼并和维系族人的平等权益。在宗族内部,宗子对族人拥有人身支配权。宗子的继承会受到卿大夫个人意志或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造成立庶、立爱、立弟等情形的产生与发展,但嫡长子继承制仍为常制。到春秋中后期,随着宗族内部小宗私有财产的积累和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一些小宗力图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桎梏,开始与其大宗对抗,并争夺权益,促使宗法体制走向瓦解。

——摘编自马卫东《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的延续及其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中后期周王破坏宗法政治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前期宗法制度延续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走向衰落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但是周代的典籍尚在,孔子尚能看到诸多周初历史,这使他有条件了解、效法周政。《论语》记载,孔子曾入太庙。这里的太庙即鲁周公庙,是鲁国讲习礼乐的重要场所。孔子还曾到洛邑实地考察学习,游历了当地重要的政治文化场所,表现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向往之情。

——摘编自杨朝明《探究中华礼乐传统:从周公到孔子》

材料二

董仲舒整合了先秦以来的思想,阐述了体现儒家精神的治国理政主张。他阐述的主张包括天人合一的逻辑架构,仁政王道的价值主体,民生为本善治的功能属性,德主刑辅三纲五常的制度化设计,君权天授的国家构想等,这在汉代的政治运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季桂起《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向往西周礼乐制度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学的内在联系。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他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他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摘编自宣兆琦《图说管子》

材料二   面对乱世,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关于“仁”的基本含义,孔子没有下过明确定义。他曾说“仁者爱人”,并将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行为称之为仁;孔子的“仁”也有推己及人的含义,就是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将“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钟永圣《管子选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2)结合孔子的生活时代,简析孔子将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的行为称之为“仁”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二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2022-10-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读史方舆纪要》所录先秦战例大多出自《春秋三传》《史记》《国语》《战国策》等书,因此其中的六百多条战例集中于春秋战国。而在春秋变革、战国纷争之中,除楚国及吴、越地域偏南外,其余各国皆在北方。若以南北划分,大致北方省份(山东、河南、陕西等)的战例占九成,南方数省则只有十分之一。

——摘选自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材料二   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同苏秦所说,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在人民心理都趋向于政治统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于是不同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墨子就说:“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孟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也说“定于一”,而且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荀子认为“天下归之谓王”,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功业”。《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的迫切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例多分布于北方的地理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的影响。
2023-10-0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日本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据这些差异(或变化),内藤湖南总结说:“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由此他提出了“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宋历史观”。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对“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
2022-05-17更新 | 34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新高考考前冲刺卷(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襄公,公元前650年-前637年在位。身为嫡长子的襄公,在父亲宋桓公病危之际,请求父亲改立长且仁的目夷为太子,目夷推辞不受。襄公即位后,让目夷做大司马,主管全国军政。齐桓公死后,襄公想要继齐而霸诸侯,此时正值齐乱,襄公便到合曹、卫、邸三国伐齐平乱,立了齐孝公。在执滕子、灶郐君、伐曹国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后,襄公图霸之志愈坚。曾三次主持诸侯之盟,但他的霸主地位并未得到诸侯承认。此时齐已衰,晋未兴,宋称霸的障碍是楚。前639年,襄公欲盟于孟,召楚。楚王怒曰:“号我,我将好往袭辱之”,遂行,至盂,遂执辱宋公,宋楚矛盾激化。次年,两国战于泓,在楚军渡河后列队混乱之际。襄公说"君子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不重伤”,致使坐失战机,宋军大败,襄公伤股,于次年郁郁而亡。

汉代《白虎通·号篇》曰:“宋襄代齐。不搞二毛(有白发的人),不疑不成列。”《春秋传》曰“虽文王之战,不是过。知其霸也”宋襄公遂跻身传统五霸说之列。

——摘编自刘浦江《“春秋五霸”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把握宋襄公为争夺霸主之位采取的主要行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简析宋襄公“跻身传统五霸说之列”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从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之间相互并吞,大国争霸激烈。这看起来像是由于周室衰微而出现的一种分裂局面,其实正是在这个过程……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王国,战国七雄进一步兼并的结果,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首次统一的秦,汉皇朝。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大国争霸”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成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犹论宗姓制度,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变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摘编自《文史纵横》

材料二   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权.、方面之寄.权利,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统治管理地方事务。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行省分布在军事要地。随着元朝疆域面积的迅速扩大,行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其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元朝之前中央在划分一级行政区域时多借助高山位置、大河走向来确定行政区域。通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以北制南、犬牙交错的方式对各疆域进行整合,通过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原因,并说明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本质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行省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
2023-01-12更新 | 9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会盟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所见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

        鲁君
          


类别
隐公桓公庄公悯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总计
11183223318181831321527255
王臣与会(天子与诸侯)6111131115
诸侯与诸侯884112483645366
诸侯与卿大夫2431583151465571
卿大夫与卿大夫131341053939
总计1112722614152331181418191

——摘编自翟淑君《春秋时期的会盟问题研究》


(注:《春秋》采用鲁国纪年,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14年即公元前4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时期会盟的特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他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他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摘编自宣兆琦《图说管子》

史料二   面对乱世,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关于“仁”的基本含义,孔子没有下过明确定义。他曾说“仁者爱人”,并将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行为称之为仁;孔子的“仁”也有推己及人的含义,就是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将“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钟永圣《管子选讲》


(1)根据史料一,归纳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孔子的生活时代,简析孔子将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的行为称之为“仁”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