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七雄”及兼并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6 道试题
1 . 有学者将某时期政治制度本身的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尊王攘夷”与五霸迭兴时期;第二阶段为“弭兵”会盟与民族融合时期;第三阶段为七雄并争与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时期。下列表述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①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③“国人暴动”,“共和行政”④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 . 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年至前46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年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024-01-0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电子商贸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中国历史》A卷
3 . 阅读下表,秦在巴蜀(       
史籍记载
《后汉书》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
《华阳国志》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
A.实行集权与怀柔策略B.推行军政合一的体制
C.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D.曾试行郡国并行制度
2023-12-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春秋战国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________、楚国、吴国与____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____、韩、赵、魏、____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023-12-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廊坊交通运输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战国策>书录》中写道:“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A.战乱频繁使生产力停滞B.儒家思想已是主流思想
C.处于礼崩乐坏的转型期D.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2023-12-2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周亡于戎狄东侵,四方民族开始由四方向中原逐鹿,戎起于西而东向祸周,狄起于北而东向侵邢、卫、齐、鲁,又南下祸周、郑。荆蛮自南北上,侵郑窥周又东与吴争两淮。东夷自山东半岛南下淮南、皖北。吴越起于江浙而北上黄池、徐州争盟。四方民族的入侵,在中原出现抵御入侵的战争,这样形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轮流坐庄的霸主政治。四方民族和中原人民充分地交流,加速了蛮夷戎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进一步消除了民族间的差异,为华夏族的形成积蓄了丰厚的基础。长期的斗争促进了我国社会制度的转变,积极地促成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

——摘编自郑梅玲《论春秋时期民族的迁徙转化》

材料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都相继成为直接作战的战场。1937年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迁都重庆宣言,自此始,国民政府各机关陆续踏上西迁之旅。工人、学生、难民等,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往西南的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西和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大后方地区,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人口内迁运动。

——摘编自谭刚《抗战时期人口内迁背景的西南大后方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民族迁徙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人口迁徙的新变化,并分析当时人口大规模内迁的主要原因。
7 . 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本国主要流通的货币(下图)。但是,也有很多国家大量使用其他国家的货币,比如:燕地出土有大量赵、韩、魏的布币和齐、赵的刀币;赵地出土有大量韩、魏的布币和齐、燕的刀币;巴蜀地区还出土过燕国的刀币。这说明战国时期(     
A.货币流通状况混乱B.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C.区域间商贸联系密切D.全国统一的市场已经形成
8 .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下列分别为《春秋列国形势图》(左)和《战国形势图》(右),从图中直接能反映出(     

①华夏认同               ②百家争鸣                 ③战争频繁               ④民族交融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
2023-12-2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建立及其分封制下的政权建构模式,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在政治上卷入周政与周制的管理体系中。原先以血缘为族群壁垒的状态被打破。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过了之前狭隘的“我族”心理与认知。或者说,周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至高无上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

材料二   秦立国时辟在西戎,长期与异族群相处。至战国时,除了以一套郡县制的行政建制履行政治集权统治和对异族群的管理之外,还有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如“属邦”“臣邦”“外臣邦”“道”。“道”是秦政权直接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域。它既体现了政治一体化在边域的扩张,同时也意味着族群在政治制度的推动下逐渐“内附”,并有一部分族群逐渐趋于华夏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乔传宁《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秦国地方管理体制的特点及成因。
10 . 有学者说:“战国七雄疆域已经连成一片,关防已经得到重视,人口已经‘编户’‘著地’,国君已经‘自主自决’(上无须拥戴周王,外没有强权干预),律令体系逐渐成形,官僚机构也略具规模。”于是,“天下”一词的使用频度大大增加。该学者意在说明,战国时期(     
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B.社会转型的特征日益明显
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D.民族间文化认同逐步形成
2023-12-19更新 | 19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十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