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老子的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


儒家法家道家
问题意识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
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
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解决方案周朝礼制、政治伦理
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
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
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结合时代背景,就材料中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进行历史阐释。
2024-04-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追求社会的完善,要求人们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操心也危,虑患也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官行政,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也重视“教化”“化民成俗”,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在道德教育上,道家认为道德是自然存在,呼吁为官者应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百姓,要顺人之心,顺物之性,无为施政,不扰民生,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道家以政不扰民作为行政者最重要的道德要求。道家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这里包含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等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

——摘编自邹强、王松《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儒家和道家强调道德教育共同背景。儒家和道家有关道德教育主张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2023-12-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枣庄第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传统上,东周被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社会的流动性起先使贵族间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钢钱开始流行,教育普及。迄至东周末叶,以平民出身的学者也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之间,而尤其是进入战国这一段历史上号称“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政治哲学兴起,既富有内容,又多品目,兹后2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再也无此精到之处。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教育等方面说明“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