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正确且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2-18更新 | 389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争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不但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所有一切旧的“纳民于轨物”的东西都失去了约束力。……在参加争鸣的诸子百家中,没有谁不提出一套社会改革方案的。经过百家争鸣,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真正达到了结构化、体系化。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社会政治理论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无法逃避他们的时代使命。……百家争鸣,代表着成熟形态的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因此,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希腊人文精神不仅属于希腊民族,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续。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分化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期望“以其学易天下”,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诸子百家相互诘难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2020-06-15更新 | 253次组卷 | 2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5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A.诸侯B.卿大夫C.士D.商人
2020-10-12更新 | 217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职教中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
①井田制瓦解
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③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④百家争鸣
⑤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民)本思想的主张,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023-09-28更新 | 1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春秋时期史书《左传》曾有记载:“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这表明当时
A.天命观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
B.利用天人感应思想巩固统治
C.社会秩序混乱促进神灵崇拜
D.中国人文理性思想已然萌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