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2023-03-06更新 | 253次组卷 | 3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2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2 .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侯,一匡定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希望重现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从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
A.希望实现国家统一B.主张恢复周王室统治
C.主张加强礼乐制度D.主张实行以德治国
2021-05-20更新 | 574次组卷 | 7卷引用:高频考点10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一辑)(全国通用)
3 . 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尚之”的思想;名家邓析子提出“无厚”主张,他说“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累?惟亲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亲疏,三累。”;法家韩非子说“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政治动荡推动思想多元发展B.思想领域呈现出趋同的现象
C.不同思想流派阶级属性不同D.社会变革要求打破世袭特权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学园,以私人学者的身份主持学园进行讲学,传授自己的思想。学园在“三艺”课程,即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园讲课方式是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在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论,使学生明白道理,获得知识。柏拉图在学园中对于学术思想也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允许不同的思想存在。柏拉图在讲学的同时著书立说,如《理想国》《法律篇》等都是在学园时期写成的。学园的目的就是要为城邦培养政治人才,讲述治国术,追求“理想国”的实现。学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亚里士多德、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泰阿泰德等。雅典学园成为当时希腊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被后人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并对中世纪大学和近代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覃昕《柏拉图学院钩沉》

材料二 始建于公元前374年齐桓公田午时期的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通过优厚的俸禄和待遇招揽天下有识之士,承担当时齐国君主政治智囊团的角色。游学是稷下学宫独特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教师可以在稷下自由招生讲学.稷下学宫还定期举行讲演、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会。稷下学宫的先生还纷纷著书立说,著作颇丰,例如《管子》《荀子》等三百余篇,分属儒、道、阴阳、法诸家.稷下学宫培育出了淳于髡、邹衍、荀子等一大批集大成式的学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家,为战国思想学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学园与稷下学宫在办学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使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7 . 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商周时代,文化由王室控制,全尤私门著述,仅有的典籍如《诗》《书》等由王室或公室文化官员整理、授受。“礼崩乐坏”之后,先生掌握的"旧法世传”之学分解为“私之学,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此种变化反映出
A.文化由统一走向分散B.礼制下移推动学术下移
C.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D.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显学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时期,儒家学说取而代之,获得“独尊”。……(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同时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兴学措施,令郡国皆立学校……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分析诸子百家学派在东周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清之际的“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主要不同之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去除贪欲,回归小国寡民中去就可以消除战争;孔子认为战争大多是非正义的,破坏了以仁义服人的礼制社会;墨子认为人与人“不相爱”是战争根源,主张兼爱,抨击攻伐。这反映了当时
A.春秋与战国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B.思想领的大一统局面的逐渐形成
C.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D.反对战争是诸子百家的主流思想
2021-04-27更新 | 391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调研卷(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