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其中的法制文明就是其代表。孟子和苏格拉底作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其与法制相关的言论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特点。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孟子:“舞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法官应该按职责办事;但舜作为人之子,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摘编自《孟子》、(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士喜爱的服装。克泰西亚斯在其《波斯史》一书中首次提到了赛里斯人,即产丝的中国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使古希腊人有了了解亚洲的机会。之后随着罗马的东进,希腊化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在地中海与中国之间流动。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张骞带回的“蒲陶”一词有学者认为来自希腊语,表示“一串蒲陶”。中国的丝绸、铁器、炼钢术经大宛、安息(帕提亚)传至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甚至罗马。虽然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由于相距遥远,但是中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接触、沟通与交汇。

——摘编自杨巨平《文明的流动:从希腊到中国》

材料三   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他以“百花园”为喻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丽多彩的“百花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史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法治观念的异同,分析不同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希文明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简析中希文明能实现接触、沟通交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希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19-06-09更新 | 3655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9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