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3-11-07更新 | 109次组卷 | 2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简册《语书》记载了秦政府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层次。

1:正常的下行发文流转情况


2:如果所属各曹不受命的话,则按下图所示进行反馈


——摘编自陈妙闽《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见行文制度看秦朝的行政运作和效率》

材料二   唐代国家治理的运行程序贯穿着自上而下的决策执行机制,构拟性的基层行政单位乡里及其基础村坊作为县级行政的延伸层面,由政府选补的行政代理人里正和村正执行县级官府的基础行政职能。国家政务从朝廷到乡村实现一体化运行,……政务运行的文书制度、由上而下的命令文书和由下而上的申奏文书构成了政务文书的主体。白居易曾言,“君之命行于左右,左右颁于方镇,方镇布于州牧,州牧达于县宰,县宰下于乡吏,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这形象地勾画出了唐代中枢政令下达到基层的行政流程。

——摘编自刘后滨《唐朝政令如何落实到乡里——基层政务与国家制度的弹性对接》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行文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行文制度确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2023-05-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横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集行政、司法、立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拥有国家行政最高决策权。皇帝为了保证自己最高决策权的正确行使,建立了相应的行政决策体制,设置决策机构和人员,初步形成较为严密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采用朝议、中外朝议等不同类型的决策形式。每遇到军国政务,皇帝总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决策方式和法定程序,召集有关大臣进行讨论,从而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用法律制度保证重大决策不发生或少发生失误,用集体的智慧来弥补皇帝专断的阙失,推动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中央行政决策体制研究》

材料二:皇权在明清时期极度膨胀,朱元璋取消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亲自领导各部管理全国政务。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可参与处理机密要务,替皇帝草拟谕旨。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

——摘编自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中央行政决策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权力结构变化的特点。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开地斥境……(地方分为)凡十三部,置刺史。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上》

材料二   (宋太祖)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刀伎(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厚其粮赐,居常躬自按阅训练,皆一以当百。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支,致治于未乱故也。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   禁兵者,天子之卫兵也……其最亲近扈从(皇帝出巡时护驾侍从)者,号诸班直……余皆以守京师、备征伐……太祖鉴前代之失,萃精锐于京师,虽曰增损旧制,而规模宏远矣。太祖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元】脱脱等《宋史·兵志》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和汉朝国家管理制度建设的表现。
(2)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史料类型。依据两则史料归纳北宋初年统治政策调整的举措。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统治的工具。这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摘编自《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帝国体制”在政治上的主要构成和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时,将所征服地置为行省,行省居民与罗马人的社会 地位是不平等的。罗马人作为征服者,拥有特权。在法律上,罗马公民是国家权 力的主体,有参政权,有服兵役的权利。而无罗马公民权的行省居民,无论其为 贫或富,都是被征服者,无权参政,没有资格当兵。罗马人将非罗马公民视为臣 服者。他们认为,非罗马民族应当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们的统治。因此在罗马境内, 始终没有发生如秦汉那样的民族融合情况。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

材料二 秦在征服六国过程中,大力推行郡县制。秦建立后,确立郡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在郡县制下,地方管理层次分明,县下有乡、里、什、伍组织。各级 官员职责明确。中央的政令可以通达全国各地。汉时,虽然郡县与分封并存,然 而从武帝时代起,诸侯王在政治上的影响甚微。汉承秦制,郡县制成为汉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下卷)(古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与秦汉地方治理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地方治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一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酃、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
(3)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